今年以来,城区立足破解群众“看病难”问题,以“做好群众家门口的医疗服务”为目标,以贯穿群众“全生命周期、全病程、全链条健康管理”为主线,以构建“紧密协同、三级联动的便民医疗服务体系”为核心,统筹医疗资源配置,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大力实施提标改造、健康到家、康复护航、绿色就医、健康管理五大行动,全力做好常见病社区首诊、急慢病医护上门、出院后跟踪康复、疑难病预约转诊、个性化健康定制五项服务,为群众提供就近可及、方便优质的家门口医疗服务。
大力实施提标改造行动,做好常见病社区首诊服务。对2个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相关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提标改造,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完善医疗设施设备,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精心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健康驿站示范点”,实现“小病不出门,首诊在基层社区”的目标。
大力实施健康到家行动,做好急慢病医护上门服务。在市二院“护士到家”服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人员,为全区失能或半失能、孕产妇、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的重点人群提供“群众点单、三级联动”医护上门服务,精准对接群众多元化需求,让优质医护服务走进千家万户。重点开展“124”工程,“1”即依托市二院建设“城区医护上门健康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服务预约渠道;“2”即建设以2个镇(街道)基层医疗机构为枢纽的“医护上门”服务站;“4”即建设4个小区“医护上门”服务点(医疗服务驿站),作为服务前沿试点,实现就近覆盖。同时,从市二院、各基层医疗机构选定上门服务人员,并录入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同步选配后台管理团队,进行“城区医护上门健康服务”平台的实时调度和协调,确保高效运行。
大力实施康复护航行动,做好出院后跟踪康复服务。构建“医院—社区—家庭”全病程管护体系,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将医疗照护服务延伸至院外和家庭,使出院后有照护需求的病人仍可康复和继续治疗,得到科学、专业、便捷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促进患者更好地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打通市二院HIS系统与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据链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日收集出院患者信息;建立健全信息共享、随访管理、康复指导、定期评估等相关制度,明确各单位、区医疗集团各科室、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示范点的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管护服务连续性和有效性;根据出院患者需求,将出院患者分为“红、黄、蓝、绿”四色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有康复需求且家中不具备康复条件的出院患者,主动将患者接至市二院或相关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
大力实施绿色就医行动,做好疑难病预约转诊服务。强化专家下沉、远程会诊、转诊服务等措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疑难病患者的能力,实现“基层看病有专家,疑难会诊有平台,重症转诊有绿通”,切实提高疑难病患者的诊疗治疗效率。建立网上预约会诊平台,加强与省内外更多知名医院和专家合作,开展远程诊疗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京沪等专家会诊,实现“小病就近看、大病不出区、云端帮诊断”。同时,对转诊患者开通转诊绿色通道,落实好“两免三优先”的优惠政策。
大力实施健康签约行动,做好个性化健康定制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提高居民健康管理意识和水平,加强慢性病管理与防控,降低疾病发生率,实现“专属医生在身边,健康问题随时管”。重组家庭医生团队,组建“1名区级医院医生+多名乡级医院医生+1名医疗示范点医生”的家庭医生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好“4个1”行动,即建1个群,上1次门,打1次电话,进行1次指导服务,力争家庭医生知晓率达80%,同时,在医护上门APP中开设“我的家庭医生”专栏、公布联系方式,方便群众通过小程序联系家庭医生进行问诊和查询健康档案。推出基础性签约服务包和个性化签约服务包,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太行日报 高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