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民间焰火”打铁花

发布时间: 2021-03-25 16:39:20 信息来源: 太行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近年来,随着各地发展文化旅游的浪潮,传统文化不断被发掘,特别是关于春节、元宵节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每逢元宵节前后,翻阅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新闻,关于表演“打铁花”的消息非常多,一些旅游景点甚至已经把“打铁花”作为招揽游客的招牌了。

那么,打铁花究竟起于何时?恐怕这个问题很难找到确切答案。毕竟,打铁花作为民间文化活动,出现在史籍上的可能性非常小,古代由于印刷业的落后,正规典籍只能突出重点,记载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即便是各地的县志对民俗活动记载也大多是一笔带过。从实质上看,打铁花是冶铁业衍生的一个文化产品,是民俗文化社火盛起的一个分支,它随着冶炼业发展而萌芽,同时也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而演变。因此综合冶炼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来研究打铁花是可行的。

从历史上看,我国春秋时期开始冶铁,比如成书于战国后期至汉代中期的《山海经》就写道:“虎尾山,其阴多铁”,此处的虎尾山指的就是晋城市大阳镇虎尾山,也正是虎尾山的铁矿及周边的煤炭资源,成就了大阳“冶炼名镇”的美名。晋国最早使用的炼铁鼓风炉,便是在大阳发明并使用。虽然春秋战国时冶铁已经兴起,但初期并未普及,品质也未必上乘,因此,在春秋战国时的征战中,主要兵器还是青铜器,间杂有铁质兵器。而在民间,此时的炊具农具还是以青铜器、陶器、木器为主,铁器还不多见。汉代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但初期铁器相对于陶器仍然是昂贵的,经历了一段铁器与青铜器、陶器并行的阶段后,铁器才多用于农具和兵器。翻阅炊具发展史发现,从起初的陶器,到青铜器、铁器,特别是铁质炊具从东汉到隋代为初始期,从隋唐到元代为中兴期,明清为鼎盛期。应该说,初期铁器普及率不够,相关产业分布也有限,萌发打铁花是较难的。到唐宋期间,铁炊具普及率大大提升,随之诞生的“小炉匠”大量出现,为打铁花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铁水熔化之后,金星四溅,触发了人们的灵感,于是就诞生了这种神奇壮观的民间绝活。

我的姥爷弟兄几个曾是石匠,但开山凿石需要锤錾撬棍,为了省钱往往自己动手制作,家中也置办有坩炉、风匣等工具,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各地都有“石匠是半个铁匠”的说法。从他们的回忆中了解到,以前村里的小炉匠、小铁匠铺每逢过年也会举办小型的“打铁花”活动,一来图个热闹、二来和邻里的老主顾联络一下感情。这种活动相对简单,往往在村边高崖下,或者选择一棵不太高的柳树或枣树,把平时积攒或村民捐送的废铁化成水,提前把长把柳木勺用水泡透,把坩埚里的铁水倒在木勺里,铁匠右手拿勺、左手持棒,对准土崖或柳树右手上扬、左手下磕,勺中的铁水便飞溅出去,撞击在土壁或树枝上,变成繁花点点。打铁花的师傅要头戴葫芦瓢,身上反穿羊皮袄,葫芦瓢相当于安全帽,羊皮袄羊毛朝外,跌落在身上的火星也能被羊毛缓冲,不会烧伤自己。这种小型的打铁花活动,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文化艺术生活极度贫乏的古代农村,给乡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振奋。

在后来的发展中,打铁花开始搭上宗教文化活动的快车。唐宋道教发展较快,前有唐代皇帝的推动,后有宋徽宗的大封天下诸神,民间道家文化发展迅速。而在行业祖师信仰中,社会上的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为了改变行业地位低下的局面,也在寻找一个有头面的人物充当开山祖师,虽然“小炉匠”多使用铜铁的毛坯再加工,但也要使用坩炉融化铁块,于是就“以炉结缘”,把坩炉与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附会到一起,与道士共同尊太上老君为祖师。每逢祭祀行业祖师,工匠们手头紧,买不起名贵的祭品,就发挥自己的长处,打一场铁花祭祀祖师。后来道士察觉到人们喜欢看这个新奇的事物,遇到道教的重大庆典,就出钱出物请工匠打铁花助兴。打铁花便逐步参与到宗教祭祀活动中,一步步成为独特的民俗表演。

从发源地上看,历史悠久的冶铁多在山西、河南、河北一代,有小炉匠的地方,道教文化盛行的地方,就能碰撞出打铁花的萌芽,因此打铁花在上述省份多地起源是确切的。非要追寻打铁花出现的确切年代,除了寻找官方的记载,民间的记载也是一个途径。考虑到打铁花的民俗性,从唐宋诗词中开始查找当时诗人、学者关于打铁花的记录,但没有什么收获。从《酉阳杂俎》《东京梦华录》等书中也没有找到关于打铁花的记载,也许当时还只是在民间小众地存在。从明清以来,诗人或民谣中开始出现了关于打铁花的记载。比如明朝民谣这样唱道:“朱洪武、坐南京,鞭炮响、铁花红,又玩狮子又玩龙,五谷丰登享太平。”清初钱塘人朱樟任泽州知府,就曾写下三十六行长诗《铁花行》记录自己在泽州看打铁花的情景。清朝以后,民间冶铁业迅猛发展,铁价低廉,为大规模的打铁花创造了条件。如清代著名的阳城诗人延君寿在诗歌《打铁花行》中写道:“并州产铁人所知,吾州产铁贱如泥,巨炉炽炭镕铁汁,打铁铁花飞红霓。”就是当时铁业生产及打铁花活动的真实写照。晋城地区自古为煤铁之乡,有资源优势,有技术优势,有文化氛围,因此打铁花曾盛行数百年不止,直至抗战爆发,日军占据晋城各县,商贸凋零,社会动乱,打铁花才逐渐停止。如今虽然小炉匠基本走入历史,但随着文化旅游发展,打铁花却迎来了一个异彩缤纷的时代。但愿新时代的铁花更红更美,点亮我们的夜空,也扮靓我们的生活。

前几日在良户看打铁花,被现场的气氛感染,凑得《江城子·打铁花》一首,姑且作为一个结尾吧:

喧嚣落幕街巷里,日西沉,夜初寂。村外河边,坩炉已伫立。男女老少出门来,皆噤声,齐望去。

开场鞭炮声震地,炉火红,人声急。往来穿梭,铁水冲天起。绽向夜空化星斗,铁如花,火如雨。(撰稿:申小锋)


责任编辑: 张娅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