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一弦一钢板 架起党群连心桥

发布时间: 2024-08-14 08:49:01 信息来源: 晋城新闻客户端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如果说有什么声音能够代表陵川,那就是陵川钢板书了。作为山西省的地方说唱艺术,陵川钢板书主要表演乐器为钢板、鼓和三弦,因说书者手持钢板演唱而得名。

陵川钢板书是一种曲艺表演形式,由当地“干板书”吸收河南“四股弦”音乐素材演变而成,表演时以唱为主,说唱相间。从清道光年间就在民间流传,曾广泛活跃在陵川县、泽州县、长治县等地,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现仅存于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

1945年4月10日,八路军和陵川地方武装将日军彻底驱逐出陵川,沦陷两年的陵川县城至此光复,新成立的县政府急需一支宣传队,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各项政策。“当时,我们的老队长侯松锁和他的师父、师爷们主动找到县政府,想要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做党的宣传员。”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队长靳文莲介绍,1946年5月,通过几经筹备、征集,最终在发起人侯松锁的带领下,24名在当地流浪说书的盲艺人会集在一起,成立了陵川县盲人宣传队(1969年改名为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

一副钢板、一把三弦和一面鼓。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的盲艺人们带着成立之初的全部家当,编创了《解放陵川》《破除迷信》《妻送郎参军》等节目,走街串巷,上山下乡,把党的声音传唱给人民群众,扩大解放战争的影响,激发支援前线的热情。

“那个时候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很迫切,老百姓听说我们要去了演出后,早早就搬上凳子,围到小院落里,听我们说书。”靳文莲说道,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的钢板书表演,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带去了党的最新政策方针,最辉煌时每年演出能够达到2000多场。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单一形式的演出形式很难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陵川钢板书的传承一度陷入困境。“那个时候,我们的演出越来越少,低谷时每年仅能演几百场。”靳文莲介绍,为了打破这一困局,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不仅对道具、服装等进行了改良,将传统的坐场说书改造为带有表演形式的走场说书,还在保留陵川钢板书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融合了小品、乐器合奏、独奏、歌曲等多种表演形式,以此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通过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的不懈努力,陵川钢板书的演出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并陆续创作了《改革开放大变样》《抗日英雄任义汉》等10多个题材类型、4万多个节目,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还参加了第13届残奥会开幕式及各级残疾人艺术调演,并凭借陵川钢板书《退钱》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实现了晋城曲艺门类参加群星奖“零”的突破。

为了把陵川钢板书传承下去,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还培养出了50多名青年艺人,并用盲文汇编刊印成曲目剧本、录制音像资料,分成3个演出小组,由队里的“明眼人”打头阵,排成一列搭着前人的肩膀走入大山深处去演出,走遍了全县1751平方公里的土地,共演出11.5万场次,自编自导自演各类形式节目1万余个,听众达2200万人次,总行程超过80万里。2021年6月10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陵川钢板书入选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

在此基础上,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还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连续举办了陵川钢板书传承大赛,在传承和发展古老曲种陵川钢板书的同时,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展现了陵川县在党的建设、文旅康养、基层治理等各个方面的新实践新风貌,丰富了山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我们也将继续打造更多、更好的钢板书优秀曲目,培养一批说唱钢板书的优秀人才,让陵川钢板书发扬光大、传承下去,焕发新的生机。”靳文莲表示。(吴艳斐)


责任编辑: 李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