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志》(同治版)记载:“近县二十余里皆出矿,设炉熔造,冶人甚伙,又铸为器者,外贩不绝。”当时有义城、蒿峪、尹家沟、安阳、东冶、孔寨及润城周边地区仍在大规模炼铁。仅安阳村就有合同昌、日兴东、西盛号、太兴号四大冶铁户。蒿峪村有一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墓碑记曰:“……农夏秋则力田为本,冬春则冶铸为生,兢兢业业,太亲翁创业于前,公能继志于后,于是家道日昌,渐至丰饶。”在冶铁业发展的同时,铸造业也随之兴盛,专业分工和名牌产品崭露头角,铸造产品的品种达上千种,仅名品犁镜一项,品种即达二百六十多种,远销长江以南、长城以北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越南、朝鲜、日本。最盛时年产七十万片,清光绪时“远商驻买于本境”(《阳城乡土志》),销量仍达二十万片。阳城犁镜冶铸工艺,即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则是中国生铁冶铸术硕果仅存的代表作和活化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