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调研时的嘱托,我省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这为我省高校更好地服务全省各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
围绕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战略定位,着眼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一体化,我省高校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贡献更大力量。
主动深度融入,在服务中提升创新能力推进转型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省把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振兴、实施高等教育“百亿工程”,作为未来发展的“三大动力”之一。我省高校正积极行动,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团队,在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瞄准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推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山西大学将“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作为推动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坚持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先后与全省各市在能源、化工、医药、计算机、大数据、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等诸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与山西焦煤、山西交控、大地集团等国有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承担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努力在服务中作贡献,在贡献中求发展。
1月29日,山西大学与山西臣功固废综合处置利用有限公司合作的年消纳6000吨“电解铝废渣资源化高值利用”中试项目在兴县正式投产运行。该项目是2022年5月山西大学与吕梁市全面合作协议签订之后的落地项目,自2022年7月选址,8月开工,历经18个月全面建成投产。“该项目的投产运行,标志着固废资源化利用向链接新能源产业迈出了关键性一步。”这样的好消息令人振奋。负责该项目的山西大学程芳琴教授团队还攻克了煤矸石煤泥清洁高效利用相关技术瓶颈,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了煤泥固硫成型、煤矸石发电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该技术已在我省推广应用,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和山西转型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山西大同大学与大同市坚持校地共生、联动发展,深化务实合作,亮点纷呈。双方合作成立了市校融合发展统筹协调工作专班,制定了项目清单,该校还专门成立了服务大同工作机构,建立了工作月报制度和常态化对接机制,确保合作落地。同时,该校遴选出首批142名专家学者,组建了涵盖14个领域的服务地方专家智库;组织18个学院和部门的100余名教师,组建了22个课题调研团队,逐个与大同市提出的“12+N”发展课题调研组牵头单位对接联系;与市能源、文旅、教育、医疗等领域62个合作单位建设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0个,选聘行业导师200余名;编印了《大同大学产学研合作服务手册》,汇聚全校30余个重点研发机构和40多个重点服务团队,全面覆盖大同市十大产业发展和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民生领域服务需求;作为联合建设单位,深度参与高速飞车山西省实验室建设等,市校深度融合发展正呈现崭新局面。
奋力科技创新,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我省高校主动出击,勇敢担责,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全省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太原理工大学努力承担更多国家级“大项目”,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推动学科“大交叉”、组建“大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进目标导向的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产出更多推动国家和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成果”,进一步面向山西“111工程”和14大产业集群,与大型企业强强联合,共建联合研发平台,在山西全境布局成果转化中心;积极推动怀柔实验室设立山西基地,并与该基地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打造该领域技术与人才汇聚地等。
该校李晋平和杨江峰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利用人工合成的沸石材料,开发出全球首套移动撬装式低浓度煤层气富集提浓装置,该技术目前已实际应用,解决了煤矿开采过程中低浓度瓦斯难以利用的难题,填补了2%到8%低浓度瓦斯利用空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寇子明教授团队的“倾斜带式输送机胶带安装更换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研究成果,解决了相关作业中存在的诸多瓶颈,项目核心发明专利已在我省及新疆、内蒙古、宁夏、河南、安徽、陕西等多个省区多家煤矿应用推广,不但缩短了作业时间,而且实现了切割胶带时零排放,保障了煤矿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中北大学大力推进实施《服务山西转型发展行动五年计划》,在晋城市设立了先进材料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在运城市、晋中市、长治市、忻州市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中北信创产业基地,与山西百信共建山西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研究院和信创产业学院,与长城计算机公司、建设银行山西分行共同打造“1+1+1”信创产业生态联盟,与山西航产集团共建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通航产业学院,27个创新项目已入驻晋创谷(太原)……“近五年,学校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100余项,服务企业500余家,有效解决技术难题800余项。”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面向我省铝镁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该校王强教授团队围绕“高性能铝镁合金结构件铸锻复合成形开发与应用”,开展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相关成果已在众立法兰、晋西工业集团等企业应用,建成铝镁复杂构件挤压成形生产线3条,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该校秦品乐教授团队主持的“智能矿山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突破6项关键问题国产化技术,形成样机、算法、系统及服务17项,建立起煤机装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云平台,助力我省实现了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减人60%、煤矿单班入井人数减少10%—20%的目标,实现了井下“三无一减”(无安全事故、无人值班、无人巡检、配置减员)和提质增效。
精准发力探索,开辟“特”“优”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新路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一直是总书记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调研时强调,“山西山多地多、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
着眼乡村振兴,开展特色农产品开发,是山西大学科研人员多年持续努力的方向之一。以山西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山西大学李卓玉教授团队首次从山西特色资源谷糠中获得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提取液,为促进谷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打开了新天地。该校分子科学研究团队以连翘、黄芩为原料,在平定、晋城、临汾开发功能性茶产品,首批订单达到1000万元,现每年野生连翘茶产量约2500公斤,产值约1200万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精准发力,在全省创建了大同黄花、忻州杂粮、浑源(恒山)黄芪、曲沃果蔬、阳高番茄、阳泉富硒等21个各具特色的产业研究院,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600余名科研人员合力攻关,努力推动地方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2022年,该校与阳高县政府合作共建阳高番茄产业研究院,创新番茄种植模式,首次在雁北寒冷的冬季让西红柿“红”了,实现了秋冬茬日光温室番茄栽培“零”的突破,研究院创建的区域品牌“阳高红西红柿”获批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目前,西红柿已是阳高县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1.1万余亩,产值2亿元以上,还带动了周边县区西红柿产业的发展。
除了“产业研究院育产业”,山西农大还创造了“示范村建设树样板”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新模式。“2019年开始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行动,对接‘特’‘优’农业战略,组建了20个专家团队,投入98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选定了包括丈河村在内的9个村,建设可推广、可复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探索出不同类型乡村的振兴路径。”山西农大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陵川县附城镇丈河村,是山西农大与陵川县合作共建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从2019年开始,该校协调组织学校农学、植保、园艺、动科等多个学院的50余名专业教师,成立了项目团队,建立起专家大院,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结构、乡村文化、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等各个方面,总体规划,科学融合,引导发展康养新业态。项目实施以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万元,丈河村获批“全国生态文化村”和“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村”等称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地方经济成功转型。(记者 李林霞)
责任编辑: 常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