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双城古堡名相故里
皇城相府是罕见的一处集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其中七层百尺河山楼及附属建筑藏兵洞,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
皇城相府位于阳城、沁水、泽州三县之交的北留镇北部,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它北依樊山,西临樊溪,雉堞林立,城墙雄伟,由内城、外城、紫芸阡、西山院等部分组成。
皇城相府有内堡和外堡之分,从高处俯瞰双城宛若一只头北尾南的巨龟,因而有“龟城”之谓,寓意“千秋永固”。双城布局分明,左右对称,四周设九道堡门,相互连通,四通八达,堡中有堡,防御性很强。河山楼和藏兵洞为其中标志性建筑。
明崇祯五年(1632),正月还没过完,皇城相府的河山楼就破土动工了。原计划七月十六上梁,七月十五日忽听说农民军开过来了,陈家星夜突击,赶紧上梁,提前竣工。第二天,农民军果然袭来,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沉着应战。僵持四天后,流寇久攻不下,于是放火烧掉了周围房屋,撤军走人。据《河山楼记》载:“楼中大小男妇,约有八百余人……十月内贼连犯四次……数次所全活者啻万计。”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三次进犯,依靠河山楼避佑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
作为一座民用军事防御堡垒,河山楼的设计非常科学,考虑极为周详。它取名源于“河山为囿”,是一座高达23米的七层碉楼,楼内备有水井、石碾、石磨等生活设施。为防火攻里面还设有两道楼门,外面为石门,门后用杠栓防护,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长长的吊桥与地面相通。楼顶设有垛口与堞楼,用作瞭望观望敌情,也可作为作战时抛掷、放箭时的窗口。底层辟有秘密地道,便于转移逃生。楼层之间还构筑了棚板来囤积物需,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河山楼虽因战乱而建,但在和平时期仍具有揽胜功能。
河山楼竣工的第二年,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取“小小斗筑,足以容膝”之意,筹资修建内城“斗筑居”,将河山楼,世德居、树德居等建筑囊括其中。斗筑居坐东朝西,为不规则长方形,东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设五门。城中多建“明三暗五”的四合院——多层楼房一概不施斗拱,柱间枋木组合主要是素面无饰的平板枋,这是明代简洁大方、庄重朴实建筑风格的体现。城墙仅用七个月全部完工,城头遍设垛口,东南、东北二角制高点建文昌、春秋二阁,以求神灵护佑。城墙内四周设130余间藏兵洞,为战时家丁垛夫藏身休憩之处。藏兵洞大多为窑洞式建筑,地势较高,十分壮观。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陈廷敬在内城基础上扩建外城。它紧依内城西墙而筑,比西城略短,平面呈正方形,东西宽106米,南北长100米。城头设垛口和敌楼,有四门,西门常开,其余锁闭。主要建筑有陈廷敬府、冢宰第、大学士第、书房、花园、小姐院及管家院等。
外城的建筑与内城相比有很大变化。它一反坐北朝南传统,将外城布局改为坐东朝西,又在外城布局不变的情况下,将院落改为坐北朝南,形成了内外城建筑群方位迥异的有趣现象。影壁上精美传神的砖雕随处可见,窗棂的图案也更为精致,门上还配有人们称“挂儿落”的饰物,显得奢华。房檐下,斗拱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住处的石刻采用多种技法,堪称石刻艺术品。
陈廷敬(1639——1712),原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曾任工部、刑部、户部、吏部尚书,直至文渊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深得康熙皇帝器重,长期担任康熙皇帝经筵讲官,是《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大型典籍总阅官,辅佐清王朝达半个世纪之久。著有《午亭文编》《历代诗藏》等。逝后康熙皇帝钦命亲王临奠,一作挽诗,三制祭文。
明清两代,陈氏族人科甲鼎盛,冠盖如林。从明弘治到清乾隆260年间,孕育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9位进士,6位翰林,有诗文传世者达33人。此外,陈氏还是明清时期富甲一方的巨商财团,其经营门类由煤炭、冶铁发展至药材、丝绸、编织、茶叶、航运、酿造、玉石、瓷器等诸多领域,经营触角也从阳城延伸到至全国80%省份及东南亚3个国家。
两百余年间,陈氏家族已由工商之家逐步发展为官宦巨族,不仅拥有了“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恩宠,而且还拥有了集官宦府第、文人故居、地方民居为一体的明清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它融宫廷规制与地方特色为一体,集北方粗狂气势与江南秀美于一炉,成为沁河流域古堡中最为经典的建筑,有“双城古堡、名相故里”之美称。
藏兵洞是战乱时期驻藏家丁或垛夫的隧道,共计五层107间。隧道间或通或不通,或三五间相连。层间有暗道相通,可直达城头。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炮眼对着城外,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
石牌楼有大小两座.大牌楼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为四柱三楼式,楼柱两侧配置夹杆石。下枋雕二龙戏珠图,上枋的花坊中枋、定坊都用高浮雕吉祥图案装饰。各枋间都有牌匾和字牌。正楼主牌“冢宰总宪”,边楼分刻“一门衍泽”“五世承恩”。石质字牌上刻陈氏一门的官和功名。正脊两端有吻兽,脊刹饰以麒麟。整座牌楼雄伟庄重,制作精美。小牌楼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为两柱楼式,规模、装饰和大牌楼相比虽然稍显逊色,但仍不失为陈氏家族建筑的一个主要标志。
止园书院是从村中的“止园花园”演变而来。因其位于皇城村南部,故也称为“南书院”。书院沿南北轴线依次布置倒座、厅堂和正房。倒座三间,二层楼,厅堂亦三间,南前院厢房三间北后院厢房五间。两院在东南角设有两道门。大门为随墙门。二门为
如意门。门前建有影壁。院落空间十分丰富。
御书楼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炫耀陈家皇恩浩荡而特别建造的。据新编《晋城金石志》记载,御书楼刚建成时,楼上有康熙帝亲笔御赐给陈廷敬的和陈壮履的题诗将近二十首、楹联四副和其他题记等。今楼内仅存康熙手笔的御匾“午亭山村”及“春归乔木浓阴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诗句。
树德院位于皇城内堡东北角,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建成。由东西向两个并列的四合院组成。采用院落布局中“明三暗五”形式,厢房和倒座均为二层楼。院内用青色素砖铺设,主院西北开一道门,将主院和偏院相通。整组建筑高低错落,主次有序,待在其中会心旷神怡。
世德院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是皇城村现存最早的院落,也是陈廷敬的出生地,体现了明代建筑古朴.简洁、庄重、大气风格。院落中间为陈家祠堂,因其在院中地位,只有祠堂使用斗拱。祠堂主要由平板枋、大额枋和雀替构成了柱间枋木。柱础门枕石、影壁装饰简单,门窗一般是拱形或者方形。梁架结构和室内少有装饰,即使有也是简单的几何图形。
冢宰第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为陈廷敬府邸,俗称相府。南北三进院落,其中大门向正南方开设。影壁东面是一个庭院东建造如意门通往东书院。南面是一个倒座,北面是仪门。进入仪门,院内正面的主体建筑是迎客大厅,五间七架结构,方梁方椽,用材硕大,梁柱上的雕刻工艺考究。厅堂悬有康熙御笔牌匾“点翰堂”。正厅往北是内宅,入大门后往北沿狭长通道可通向花园等。花园往北是专为家族中成年女子居住而建的小姐院,院内前后设门通向花园,并有踏道通往城上的望河楼。
小姐院位于外堡西北角。正北方向一字排开的两层小楼是小姐的闺房,也称绣楼。东西厢房为一层建筑,是丫鬟们住的地方。小姐院采用卷棚顶,显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
主办:中共晋城市委 晋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晋城市数据局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来办
晋城政务
晋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