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壁古堡

郭壁古堡——中国北方明清乡村集镇代表作

郭壁村位于沁水县城东部50余公里处,西依卧牛山,东望卧虎山,北邻窦庄村。历史上人们常把窦庄和郭壁两个村庄连在一起,留下了“金郭壁、银窦庄” 的美誉。

村内整个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坡上。沿沁河一线是坚实高大的堤坝和古渡口,吊桥是两岸旧时唯一的通道。2006年,郭壁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壁者,军垒也。长平之战中,秦军曾屯兵于此,这是郭壁最早的历史渊源。今天的郭壁被分为郭南和郭北两个村,但它们在过去不仅连为一体,而且规模远胜于今。

利用沁河水旱码头的交通优势,郭壁在明清之际就已经成为商贸重镇,仅古镇中的主街就长达五华里,“金郭壁”的赞誉绝非溢美。史载北宋哲宗赵煦年间,郭壁在周围方圆百里就有盛名,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虽然文运与经济的衰落带走了往日的繁华,但大部分明代民居保存基本完好。

到了明代,郭壁被高大的城墙包围起来,铺着石板的驿道穿城而过。村内众多区域分别通过内门楼或过街门楼,分成若干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街区。街区用“坊”或“里”来命名,现存的“宁远坊”“青缃里”等,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格局。走进其中,处处可见得牌匾、楹联,表达了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志向。

“青缃里”是一座宏伟的堡中之堡,矗立在城堡西北角的最高处,是担任过陕西、山东按察司兵备道王纪的府第。青者,青色也,寓意“名垂青史”;缃者,浅黄色,代指“书卷”。青缃里城墙高十余丈,寨门自下而上设26个台阶。拾级而上,中端南北两侧各有一砖拱小窑门,门内各有一眼古井,深十余丈,泉水清澈,至今仍为该村居民饮用。

张、王、赵、韩,是古郭壁的四大姓氏,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自明代以来,郭壁先后16位进士均出自这四大姓氏。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至政通司右通政的韩范就是其中代表人物。这些博学才子们很多已被后人淡忘,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至今保存下来的王家“三槐里”、“青缃里”、赵家串串院和张家十三院,仍然展示着曾有的辉煌。

韩范进士第位于古街西侧,是村内现存最讲究的院落。高达十几米的门楼上写着“进士第”三个大字,大门两侧威风凛凛的滚球狮子,狮座抱鼓,气派非凡。影壁是一幅砖雕图案,中为梅竹松鹤,四周镶以花卉,古朴典雅,精致异常。影壁两侧分南北两院,由残缺的北院门向西,又是一道院门,门额上书“战兢”二字。南院门为拱形石券门洞,周边饰以麒麟、祥云等砖雕作品,门额雕有“肃雝”,为庄严雍容,整齐和谐之意。

明朝末年,郭壁因未加防范而惨遭洗劫。后来村民们为防备再次遭袭,就在村前村后高筑寨门。修筑了夯土城墙,形成了东凭沁河作障、西以山寨为屏、南北以土城为宥的城堡式建筑。

如今,在郭壁村南,还可找到一段青砖与夯土相结合的城墙。城门上还留有落款为“崇祯六年”题刻。村北,也留有两段不完整的城墙,一段为砖石结构,一段为夯土城墙。夯土墙长约20米、高约5米。虽残垣断壁,仍气势夺人。据村里人说,这是晋城古堡中现存的惟一一段土城墙。

崔府君庙是村内最早的建筑,创建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崔府君本名崔珏,为唐代一位被神化的清官,后世又因显灵于唐玄宗、宋高宗而不断加封,遍及各地,但保存至今的并不多见。

主办:中共晋城市委 晋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晋城市数据局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来办

晋城政务

晋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