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庄古堡——太行深处的“小北京”
窦庄村位于沁水县城东部50公里处,西依榼山,三面环水,沁河自北向南蜿蜒而过,村落选址在沁河西岸河谷平地上。现存古建筑面积约40000余平方米,80%的古建筑保存完好。除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大部分为明清建筑。
窦庄因窦氏建庄得名。北宋初年,身为皇族后裔的窦家后人官场失意,从陕西迁徙于窦庄落脚。
数百年后,江山代谢,为窦家守墓的贫苦农民张家之子张五典,发奋读书,考取功名,终于在明朝万历年间出任兵部尚书。任官期间,张五典曾处理过河南、山东等地的民变,目睹了灾荒遍地的情形,预感到了大明王朝即将天下大乱。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过花甲的张五典告老回乡,修筑窦庄城堡,历时3年。其病故后,由儿媳张铨之妻霍氏继续主持营造。
窦庄堡始建于公元969年,历时七年修建完工,东西、南北各长均500米,修筑城墙2000余米,整体布局呈“卍”形,内有东、西、南、北四条街和四条小巷。街巷与城墙交接处设城门楼,东、西、南、北四大四小建有八座城门楼,加上祖居尚书府所修小城——“瓮城”,共九门,故有九关,合称九门九关。窦庄城堡形状类似紫禁城,不仅结实坚固,而且气派豪华,让没见过世面的乡亲大开眼界,称之为“小北京”。
张五典死后不久,陕西果然发生民变,农民军势如破竹沿沁河而上。沁水、阳城一带繁华肥沃的土地让他们兴奋不已。这些穷困潦倒,来自陕西黄土高原的农民军迅速洗劫了周边村庄,开始围攻窦庄。此时的窦庄,张五典之子张铨殉国,儿孙们也都在外为官,家里只有张铨的妻子霍氏当家。族人请霍氏夫人远走避难。霍氏夫人说:“避贼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贼,身更不保。不如盍死于家”。
霍氏夫人将庄中男丁67人,壮妇43人,全部组织起来,组成护庄兵丁,日夜习武,看守庄园。起义军曾三打窦庄,最多一次以3万之众围攻。窦庄在霍氏夫人的率领下,英勇抗击,激战三天三夜,坚守城堡不破。加之霍夫人的小儿子张道浚率兵从外围两次突袭,终于保全了窦庄。
窦庄霍氏的壮举朝野震动,明兵备道王肇生为此专门上疏,褒扬“窦庄城”为“夫人城”,皇帝还亲赐御笔“燕桂传芳”。
窦庄城墙高3丈,墙厚5尺,周长1680米。墙头筑有城垛、炮台、瞭望口等。四角高筑五层碉楼,八面设窗,使楼外山水尽收眼底。如有来犯之敌,数十里外无所遁形。城墙下为条石,上为青砖,内添砖土。部分城段修有暗道与城内建筑及城外建筑相连同,便于防守出入。城外绕墙设置藏兵洞,每洞可容5人藏身。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高而窄狭,宽不容车。四门之外,各设瓮城一道,高大雄伟,森严睨傲。城内四门之间,互不串通,各成一区,自我封闭,以备战时一门失守,殃及其他。
堡内现存城墙500余米,南城门一座,小北门一座。南门为明兵部尚书张五典为避兵祸于天启年间筑城时同建,整体高3丈,下建拱顶门,门头镶嵌砖匾上刻“南门”二字,城楼顶建有炮台瞭望孔。前挖深壕用以排放村西之山洪,也为护城河,并设有吊桥相通。整个建筑巍峨屹立,颇为壮观。
小北门与城同筑,砖碹拱顶并装有铁门,开门出入方便,闭门无处可通,小门即内城门,此所谓外城门通街,内城门通巷,与小北门所通者为九宅巷,即小北关,为九门九关之一关。
吏治建筑“古公堂”位于村北。由公堂和地牢两部分组成。中央为厅堂式建筑,走廊宽阔,石柱支撑斗拱飞檐,左右厢房高于主大厅。前面布局门小窗大,中央主大厅为主审厅,两侧建筑为“和议厅”。距厅堂20米西南地下5米处有砖拱窑洞8孔,为牢狱建筑。内置石磨,墙上置有铁环,通道口高处修筑砖堡以看守牢内要犯。此类建筑早于洪洞苏三监狱,是我国现存非常罕见的一处吏治类古代建筑。
主办:中共晋城市委 晋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晋城市数据局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来办
晋城政务
晋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