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腔秧歌

平腔秧歌也叫“混场秧歌”,传统戏剧类,发展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因产生于陵川县礼义镇东沟村,俗称“东沟秧歌”。清道光年间,东沟村就组建有秧歌班。

平腔秧歌自古就有东腔、西调、东沟韵之分。东腔高亢,西调平而深沉,东沟韵曲调每句都有八度或五度大跳,旋律跌宕,委婉动听。

平腔秧歌的音乐为徵调式,有七字、十字两个板腔和专门的哭腔及倒板。它虽是一个小剧种,但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齐全。其特点是行腔运调时不鼓不锣、不配弦乐,锣鼓家伙仅用于上下场和起送板。一个戏里,只有唱词,没有道白,或者仅有一两句念白。一般是四句或六句为一板,也有十几句几十句为一板的。有时每唱完一段,要混打一阵锣鼓。演唱时没有固定音高,大多以嗓定调,用地方方言以真声,开口就唱。唱词具有生动、形象、风趣、活泼、口语化等特点。虽然曲调比较简单、狭窄,但朴素淳厚,别有风味,演唱起来,十分动听。

平腔秧歌所演剧目,既有《空棺记》《阴阳案》《兄妹吵厅》等大型的传统戏和连台本戏,也有《采桑》《拜节》《王小二赶集》等折子戏。其中大多数是表现家庭与婚姻爱情等方面的内容。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深受群众欢迎。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被收编于《山西剧种概说》《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1997年,音乐资料入辑《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


主办:中共晋城市委 晋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晋城市数据局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来办

晋城政务

晋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