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秧歌

秧歌亦称“扭大秧歌”,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农业劳动。在晋城,有一种不是“秧歌”的秧歌,它因晋城古称泽州府而得名“泽州秧歌”,因其演出只用武场音乐(敲打乐器),不用丝弦乐器伴奏,又名“干板秧歌”。泽州秧歌不同于“扭大秧歌”,在国家“非遗”名录中,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歌、抚顺地秧歌)归于舞蹈类,泽州秧歌的服装道具、表演形式等与上党梆子相似,归属戏曲类,国家“非遗”名录名之为“秧歌戏”。这就是“泽州秧歌”的与众不同之处。其实, 泽州秧歌最初也是迎神赛社和元宵社火演唱的“地圪圈秧歌”,后吸收借鉴了上党梆子的艺术精华,有了故事情节,加入了人物表演,成为晋城当地流行的戏曲类表演艺术。

泽州秧歌唱腔优美,形式活泼,唱词明白如话,大部分剧目以唱为主,道白很少,有的剧目甚至是一唱到底,全程无道白。演唱内容多为诙谐风趣的民间生活故事,也有针砭时弊之作,很受群众喜爱。代表剧目有《打棒槌》《打酸枣》等。

“遍地秧歌遍地戏,人人都会唱几句,黑夜唱上台,白天唱到地。” 这几句流传的民谣,道出了泽州秧歌在晋城地区深厚的群众基础。人民作家赵树理也十分喜爱秧歌,20 世纪60 年代曾编写秧歌剧本《开渠》。


主办:中共晋城市委 晋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晋城市数据局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来办

晋城政务

晋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