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实践|“千万工程”的泽州实践

发布时间: 2023-10-20 11:38:50 信息来源: 太行红叶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山河丰盈,瓜果飘香

秋日的泽州,入目皆风景

行走在泽州大地

一幅城与乡融合共进

富与美和谐统一的美丽画卷

正徐徐展开

一曲产业兴、生态美

百姓富的时代欢歌正在高亢奏响

……

近年来,泽州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按照“一城三带”县域空间布局,开启了城乡融合、共富共美的“精彩蝶变”。

从“融”出发,坚持城乡联建

——设施齐了,城乡近了

2019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城市东移、丹河起笔”的重大布局,泽州县委县政府高起点定位、大手笔投入,聘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招引中铁、中交、碧桂园等国企民企投资,实施了9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470亿元,推动丹河岸畔起新城。目前已完成投资301亿元,13.5平方公里的金村起步区正强势崛起。

在丹河新城“拔地而起”过程中,泽州县始终坚持生态化托底,高品质建城。目前丹河新城已新建住房2.3万套,建成了“四纵七横”路网骨架、1000亩凤栖湖和12个公园,同时引进北师大等优质教育资源,构建起从幼儿到大学、从职教到普教的教育体系。此外,围绕“五园一中心”产业布局,有序导入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力争将丹河新城打造成科技之城、教育之城、创新之城、宜居之城。

“一城之兴”带动“全域之变”。丹河新城联动主城区、辐射全县域,已带动就业1.8万人,促进1.5万农民就地实现了城镇化,并吸引周边1万名农民进城安居乐业。预计到2025年可实现10万人口集聚。

如何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缩小城乡发展的“位势差”?泽州县给出了答案:坚持城乡“联建”,加快补齐村庄规划短板,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环境整治一体推进。镇区污水全部纳管处理,覆盖率达57.5%。新建中科垃圾焚烧发电厂和16个镇垃圾中转站,全域实现垃圾清运“全覆盖”、处置“零填埋”。建成2个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5%。

公共服务一体共享。新改扩建学校25所,整合81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幼儿园实现全覆盖。组建县级医疗集团,县乡医疗机构实现“六统一”管理,乡村卫生院、卫生室达标率100%。建成17个镇养老院、224个村级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实现了集中养老全覆盖。

六网联建一体进村。密织路网、物流网、信息网,提升水网、气网、暖网,新建“四好”农村路897公里,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一元公交”全覆盖,实现了“村村通、镇村通、景区通”。建立物流配送网点409个,寄递物流实现全覆盖。行政村通光纤率100%,5G网络覆盖所有镇区和工业园区。集中供水率达99%,气化率达93%,集中供暖率达66%。

从“富”出发,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兴了,日子甜了

酒坊、木作坊、药坊……金秋时节,走进高都镇保福村,各式各样以业为坊的直播基地映入眼帘,古院落与电商直播的碰撞在这里展开。

保福村原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有着非常丰富的古建资源。近些年,在支村“两委”的积极推动下,保福村对古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走上了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现如今保福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达35万人次。

2022年,泽州县高都智慧文旅“乡村e镇”正式落成,保福村处在e镇核心区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落户村里。以此为契机,保福村升级“直播电商+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一院十八坊”特色产业园区,吸引了一批网红达人和能工巧匠相继落户保福创业,将更多“流量”和“人气”注入保福。截至目前,“一院十八坊”特色产业园区累计获得商户投资1500余万元。

唤醒古建“沉睡资源”,为村里引来了“致富活水”。“‘一院十八坊’为村集体带来三金。第一是租金,村里把集体和群众的房收回来以后出租;第二是股金,村集体在里面都有股份,年底分红;第三是薪金,村集体组建公司,为“一院十八坊”提供物业服务,获得薪金。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将达到80万元以上。”保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晋波感慨地说。

与此同时,泽州县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除了保福村的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模式外,还探索形成了大阳古镇“土地盘活型”、司徒小镇“文化输出型”、岭上村“能人带动型”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据了解,2022年,全县11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以上,28个村突破50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优化为2.04,夯实了城乡共富的雄厚基础。

产业兴,乡村兴;产业强,百业旺。

五年间,泽州县投资1014亿元,新上了132个项目,让百姓在家门口轻松上岗,赚钱有方:

打造巴公现代装备制造、周村煤化工等五大园区,培育了钢铁、化工、建材、铸造等七条产业链,以不到3%的县域面积贡献了730亿元的非煤工业产值,带动16万人就业。“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晋钢集团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赋能,2022年产值达525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

通过扶持50万亩高品质小麦、30万亩连翘、5万亩樱桃、10万亩循环农业和100万头生猪、280万只蛋鸡基地,认证了15个“三品一标”产品,催生了鲁村小米、义城红薯、彤康山楂酒、泽州铁器、娲皇玉等“泽州好礼”。2022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45亿元,增幅102.7%;

围绕太行一号乡村振兴示范带,总投资139亿元,实施27个产业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吸引1600余人返乡就业创业,旅游综合收入实现3000余万元。

从“改”出发,激活内生动力

——活力多了,劲头足了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人、地、钱”问题备受关注。乡村人才匮乏、土地普遍细碎、农民增收困难等一直是泽州县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中面临的难题。为此,泽州县紧紧抓住“全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改革试点契机,在“人、钱、地”上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深化农地改革,完成农地入市5870亩,整治退出宅基地3700亩,复垦土地6876亩,解决了160个项目用地问题,促进近3.5万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和城镇集聚;

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近三年,财政资金累计74.6亿元用于“三农”,成立乡投、旅投、供水、供暖等国有投资平台,设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基金10亿元、还贷周转金1亿元、“泽农贷”风险补偿金1000万元,推动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蓬勃发展;

落实“引凤兴晋”人才计划。泽州县与山西农业大学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实施“一地一站七院”项目,建立小麦谷子高产优质试验示范基地、林果产业科技示范推广站,谷子、肉羊、生猪、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及晋庙铺综合专家大院,采取“政府搭台、农户出题、院校解决”的运作模式,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每年列支1000万元用于人才招引,与清华大学、中科冶金院等3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先后柔性引进人才140人(博士89人)。建成18个专家大院,培育本土“三农”实用人才2.73万人;

依托泽州农商银行,泽州在山西农业大学设立“泽行”奖学金,引导鼓励高校人才服务家乡建设;

……

真金白银引资、真心实意引智、真招实策引业,泽州县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满满,活力倍增。

从“治”出发,加强基层治理

——参与感强了,积极性高了

乡村振兴既要面子,更要里子,塑形更要塑魂。

近年来,泽州县探索建立了“1510”乡村治理模式,真正让村民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1510”即“一约五会十星”,“一约”为村规民约“小宪法”,把法律允许、符合村情、群众认可的约束性要求,固化为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基本行为“公约”;“五会”为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孝善理事会,负责村规民约的监督执行;“十星”为星级文明户创建,从遵法守规、邻里和睦、移风易俗、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孝老爱亲、教育子女、家庭卫生等十个方面对群众进行量化考评积分,详细制定“星级文明户”创评内容标准、奖励措施,评比结果与年终分红收益挂钩。通过年年有评比、年年有兑现、年年有创新、年年有发展,在全村形成了以“星”为荣、“创星争星”的浓厚氛围,村风民风家风持续向善、向上、向好、向美。

泽州县通过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的先进经验,创新组建县、乡、村三级基层治理委员会,形成县委抓统筹、乡镇重疏导、村级建网格的工作格局,推动民情在网格掌握、问题在网格化解。推进“党建+网格”治理,把党建触角延伸到“治理末梢”,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村主干“一肩挑”比例达92.17%,“一村一名大学生”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开展“泽州好人”“最美少年”“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宣传,由表及里塑形铸魂,涵养文明新风。

如今,全县矛盾调解案件、上访批次和人次逐年下降;东四义、山耳东、南山村、大张村、大车渠、北上矿等一批全国文明村纷纷涌现……

归根结底,乡村振兴受益在群众、主体是群众。泽州县始终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形成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基层组织有了更强的凝聚力、战斗力,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


责任编辑: 李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