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清明节期间祭扫工作的通知 
   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加强清明节期间祭扫工作的通知,包括12项具体举措:一、积极倡导不跨市域祭扫。二、全市范围...
今日清明 [2022-04-05]
市殡仪馆、弘德园公墓4月5日闭馆、闭园,... [2022-04-05]
【全力以赴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这场硬仗】... [2022-04-05]
【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省疾控中... [2022-04-05]
云中一样寄哀思——代祭扫、网络祭扫等远... [2022-04-05]
邓志蓉督导检查清明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 [2022-04-04]
更 多》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2022-03-28]
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2022-03-28]
《清明日曲江怀友》 [2022-03-28]
《清明日忆诸弟》 [2022-03-28]
喜迁莺·清明节 [2022-03-28]
《清明》 [2022-03-28]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代,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更是为了祈求放走晦气,消灾解难。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秽气,带来好运。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的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踏青为春日郊游,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时清明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所谓“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