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自1994年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以来,历经30年的探索实践,在解决住房短缺、改善居住条件、推动住房制度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加快城市更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十年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缴存人”的工作理念,履职尽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盼,以安居惠民为导向,以改革发展为牵引,大力推进开源扩面,优化业务流程,加强风险防控,增进民生福祉,全方位推动我市住房公积金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突出以用为先
纵深推进归集扩面稳安居,民生保障更加显著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在城镇住房极度短缺之时建立起来的,是历史性的制度创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市人均居住水平为9.77平方米,非农业人口居住水平为6.94平方米,职工住房由政府按条件统一配给,有的老职工工作二三十年仍未分到住房,十几口人挤在一间小屋子里。资料显示,当时城镇缺房户有5416户,人均居住水平在2平方米以下的有961户,在2—4平方米的有2862户。“那时,市政府组建时间不长,加之资金不足,房建速度不能满足机关南迁的需要,一大批机关干部长年奔波在太洛线上。”退休老干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原主任贾民魁回忆说。
1982年,国家有关部门设计了“三三制”补贴出售新建住房方案。1991年,全省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高平、阳城列入首批试点。1994年,晋城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成立,下辖县(区)相继成立机构。市政府下发《晋城市市区住房公积金筹集管理暂行办法》,建行晋城分行269名员工成为首批缴存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在全市推开。2000年,发布《晋城市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住房公积金支持我市个人住房消费的开始。市医院职工范向凯是我市首批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市民代表,当时他刚参加工作两三年,月工资还不到300元。孩子就快出生了,房子还没着落。回忆起当年,他感慨地说:“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出台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我们立刻申请办理了五年期4万元的购房贷款,在安居小区(现凤庆小区)买下87平方米的新房子,终于拥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家,可以安心迎接孩子的到来。”
1999年,国务院发布《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2004年,晋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成立,逐步将各县(市、区)管理中心纳入分支体系,实现了“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核算”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多措并举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精准施策推进住房公积金归集扩面,覆盖面从市区扩大到县区,从机关、国有企业干部职工逐步扩展到集体、民营企业员工,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员工,将更多群体纳入制度保障范围,维护职工住房公积金权益,助力职工住房改善、安居圆梦。
三十年来,我市主动适应住房新形势,将支持中低收入职工购买首套住房作为工作重点,不断优化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大力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为发展租赁住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丹河新城建设等提供政策性资金支持,制度惠及群体逐步扩大,制度红利持续释放,保障基本住房需求的功能日益凸显。特别是近10年来,我市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驶入“快车道”。全市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从26万人增长至32万人,增幅达到23.08%。缴存总额从88亿元增长至379亿元,增幅达到330.68%。贷款总额从15亿元增长至205亿元,增幅达到1266%。支持约20万缴存人租房、购房安居,其中首套住房贷款占比超过90%。累计为城市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提供补充资金14.28亿元。住房公积金已经成为解决缴存人基本住房问题的“垫脚石”,稳定住房市场和完善住房保障的“压舱石”。
紧跟群众需求
不断加快智慧公积金建设,便民服务更加高效
三十年来,我市根据住房市场不同发展阶段要求,创新惠民举措,全力推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快速发展,主要业务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个贷率、增值收益屡创历史新高,“跨省通办”业务、征信授权、监管平台风险筛查整改工作全省领先。
1997年,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加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中心,修建安居工程共32栋住宅楼1200多户。2008年,出台《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管理办法》《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办法》,明确七种提取方式,规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万元,最长不超过20年。2009年,出台提取、贷款暂行补充规定,实行首问负责制,缩短审批时间,规定住房公积金余额可以用来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2011年,建立住房公积金缴存单位专管员制度;公积金系统升级,实现业务的流程化办理。2012年,发放全市首笔“商转公”贷款,金额39万元;将双缴职工贷款最高额度提高到60万元,最长时限30年。2015年,新增6类提取和异地贷款政策,住房贷款最高额度统一提高至60万元。2017年,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进一步升级,圆满完成“双贯标”,顺利通过住建部验收。2019年,出台住宅加装电梯提取公积金政策,将住房贷款最高额度提高至80万元……近年来,按照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和租购并举的住房要求,我市持续放宽租房提取政策,取消租房提取频次;出台组合贷款业务管理办法,规范操作流程;推出“带押过户”业务,降低置换成本,支持二手房交易;放宽“商转公”受理时限,减轻职工还贷压力。
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加速推进,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动适应发展新要求,以数字化转型为目标,紧扣“放管服效”要求,积极推进减证便民、流程再造、创新服务,实现7x24小时在线服务,推动缴存人开户登记、租房提取、按月委托还贷等46项业务实现网上办理,个人住房公积金缴存贷款信息查询等13项高频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提取业务“全域通办”,异地缴存职工“亮码可办”。作为全市“一网通办”代表业务,入驻“晋来办”APP。建立12345热线工单办理“三个一”机制,及时回应群众关注热点,畅通工单办理流程;升级改版微信订阅号,常态化开展政策业务解答,打造高效互动交流平台,提高业务网办率,“智慧公积金”线上服务体系初步建成,缴存职工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争创国家试点
持续聚焦新市民青年群体,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以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灵活就业人员为主体的新市民、青年人群体正成为住房消费保障重要群体。2023年,我市成功争取全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城市,依法履行决策程序,充分实践“普惠扩面、互助互惠、公平公正、风险可控”四个原则,展现“进出灵活、缴存灵活、转换灵活、提取灵活”实施特点,落实缴存利息补贴六项具体举措,精准有力保障新市民、青年群体安居稳业。市委将改革试点工作纳入《晋城市支持青年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4—2025)》,并列入2024年为青年办实事项目清单。市政府将“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纳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为增强县城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功能集成提供助力。试点工作被遴选为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在全省进行经验推广,为推动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提供了“晋城方案”,受到了住建部发函表扬。
在城区碧春园小区,36岁的货车司机郑三亮连续缴存6个月住房公积金后,申请办理了5年期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很快就拿到了房子钥匙。他高兴地说:“孩子上学的事情解决了,我们也在城里安了家。”在高平市新华街,41岁的驾校教练宋小芳通过政务服务大厅住房公积金窗口,顺利申请到了10年期30万元住房公积金贷款。她说:“公积金贷款额度高,利息低,不仅帮我们解决了买房资金难题;按月对冲还贷,生活负担也不重。”试点政策在我市落地16个月来,全市已有2万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缴存总额达到5547.27万元。185个灵活就业人员家庭获得住房公积金贷款2903万元,支持购房面积1.58万平方米。
当前,我市正在大力实施“引凤兴晋”人才计划。实行人才补贴,对离校两年内自愿缴存的大中专毕业生,由市财政按照100元/月的标准给予为期3年的缴存补贴,是试点政策的亮点,在助力高校毕业生人才引育留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市政府将“实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缴存补贴”列为12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围绕民生实事落地,紧跟青年发展需求,市委人才办将大中专毕业生缴存补贴政策纳入全市人才政策大盘子。团市委将试点工作纳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整体工作。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深入人才招聘市场、零工市场、创业培训课堂等地,面向高层次人才引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外地来晋城工作人员精准开展政策专题宣传,将住房公积金政策“大礼包”送进校园,受到了师生关注和好评。目前已为全市2023年开户的238名大中专毕业生发放缴存补贴资金10.34万元,有力提升了大中专毕业生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积极性,为推动晋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要素保障。
加强党建引领
深耕精细化专业化特色化,队伍作风更加优良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砥砺前行。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守牢清正廉洁底线,持续打造“倾心为民、规范高效”的党建品牌,以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为重点,建立完善党支部各项制度规范,加强党建与业务工作的融合,通过深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等举措,全面开展公积金窗口服务提质增效行动,以评选星级服务岗、寻找“最美公积金人”活动为载体,奋力开展“文明公积金”“清廉公积金”建设,全力打造团结、敬业、廉洁、高效的专业化干部队伍。先后荣获“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集体三等功”。归集管理科服务窗口被住建部表扬为“惠民公积金、服务暖人心”服务提升三年行动星级服务岗。2名同志获得住建部表彰,2名同志获得省人社厅、省住建厅表彰,11名同志获得市级表彰。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始终秉承“小窗口、大服务”理念,坚持将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以及限时办结制贯穿工作全过程,从细节入手,为办事群众提供咨询、帮办及代办业务,推行延时服务;突破传统业务办理方式,安排工作人员主动走出工位,引导排队等候的办事群众通过网厅、手机公积金APP等线上渠道自助办理业务;设置“跨省通办”专窗,着力为异地缴存职工提供优质的线上线下服务,全力打造流程最简、审批最快、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一流办事服务载体,用优质“服务指数”换来办事群众的“幸福指数”,树立起良好社会形象。
2022年以来,新的一届领导班子创新工作理念,突出住房公积金行业特色,确定中长期“五大”发展目标,提出“对标一流、规范高效、守正廉洁、追求卓越”工作理念,推动建立工作目标、党风廉政、平安建设“三位一体”的考评体系,坚持管办分离,厘清中心机关管理职能和管理部服务职能,健全完善决策、管理、操作三级管理架构,推动形成权责清晰、协作高效、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部门职责更清晰,岗位设置更科学,执行落实更高效。多项制度规范作为省级模板,征信对接、创新线上服务模式、贷后管理等3项工作受到省住建厅表扬。
全面整章建制,修订完善42项制度规范,重构归集、使用、财务等核心业务操作模式,建立缴存贡献与贷款权益相挂钩的存贷匹配机制,实现各项工作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统筹开展数据治理工作,数据质量合格率达99.66%。强化贷款风险防控和逾期清收管理,实现逾期率0.018‰,风控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在住建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须有新担当。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制度惠民作用,将支持灵活就业人员解决住房问题、在城市安居稳业的民生改善过程,转化为激发新经济形态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城市能级的高质量发展过程,在凤城大地奋力书写住房公积金安居惠民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王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