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八路军三师健儿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他在太行山领导华北抗战近3年的时间里,多次到晋城检查指导工作,足迹遍及晋城各县。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风度,平易近人、普通一兵的战士品格在群众中争相传颂。
初识朱总司令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总部,由五台山地区转移至晋东南太行山区。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以山西为主要阵地,支撑华北抗战,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不久,朱德总司令兼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东路军总指挥,驻防在晋东南的国民党军队也统归他指挥。
1938年8月的一天,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部队从垣曲出发,途经东西哄哄、柴李圪塔、董封等村,一路风尘到达阳城县城。
中共晋豫特委以及阳城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热烈欢迎朱总司令一行。这天上午,四面八方的群众潮水般涌进城内,本来就不大的县城挤得水泄不通。在县牺盟会的具体组织下,欢迎朱总司令的群众队伍从城里一直排到平头村,足有二三里地长。
下午,翘首以盼的欢迎群众终于迎来了朱总司令一行。八路军战士个个威武雄壮,英姿勃发,他们高唱:
枪在我们的肩膀,血在我们的胸膛。
我们来捍卫祖国,我们同赴沙场……
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从欢迎的人群中穿过。可是,部队全过完了,却没辨认出哪一位是人们心目中的朱总司令。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名声显赫的总司令,没骑高头大马,又没走在队伍之首,同普通士兵一样,身着灰色的军装,脚踏一双草鞋,与背着行军锅的炊事员同行,使欢迎的群众望穿双眼也难以识别。
同群众拉家常
1938年7月12日,朱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从沁县南底水总部来到端氏镇,在三四四旅视察工作。他们住在距端氏镇10华里的古堆村。朱总司令住在村中的同心院农家小院里。
朱总司令在古堆村10多天的时间里,虽然日程安排非常紧张,他还抽空接触群众。他同村里的群众一样,端着一大碗小米饭,坐在大磨盘上和群众拉家常。不时地向群众介绍全国的抗战形势,给大家讲解中国必胜、小日本必败的道理。朱总司令还让房东阎文德给他带路,到村里贫苦的农民家走访,他每到一户,嘘寒问暖,问长问短,从柴米油盐,到春耕夏收、耕牛农具,问得一清二楚。经过了解,朱总司令结识了村里的许多困难户,他戴着草帽和战士们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困难户锄地,晚饭后到附近的山坡上、小河边散步,有时还同战士们一起唱抗日歌曲。村里阎青山等几个青年,最爱听朱总司令给他们讲抗日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还常常缠着总司令给他们讲打仗的故事。受朱总司令的影响,这几个青年人后来成为村里的抗日骨干。阎青山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金峰村第一任农会主席。
朱总司令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品格和艰苦朴素、乐于助人的生活作风,为晋城广大军民所敬仰。在那个时代,太行和太岳山区的群众传唱着一支动人的歌谣:
号儿吹,吹嗒嗒,
朱德将军顶呱呱,
爱兵民如子女,
宽宏又大量。
意如铁,志如钢,
数十年来都一样。
爱党如爹娘,
谁个不说他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将?
深入实际解决问题
朱总司令在晋东南领导华北抗战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多次到晋城各县视察工作。三四四旅不论在沁水驻扎,还是在高平驻防,朱总司令同左权总参谋长多次亲临驻地视察工作,参加重要会议。
1938年7月1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参谋长左权来到沁水县端氏镇三四四旅驻地视察,朱总司令召集黄克诚、徐海东、崔田民等参加三四四旅高级干部会议。会上,表扬了三四四旅在长子县张庄、高平县丹朱岭、阳城县町店三战三捷的战绩,通报了八路军总部确定三四四旅挺进豫北的命令,还同三四四旅领导一起研究了挺进豫北的作战计划。接着,又在关帝庙召开了连级以上干部大会,总结在反九路围攻中的经验教训,宣传毛主席刚刚发表的《论持久战》这篇重要论著。他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终胜利属于中国。他说,毛主席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并科学预见到抗日持久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说,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困难也将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这个阶段中,我们作战的形式主要是游击战。这个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但游击战能够胜利。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调动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他的演讲深入浅出,回答了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疑问,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指战员的胜利信心。
8月17日,朱总司令一行又来到阳城视察工作,住在西池。当晚,他不顾旅途劳累,听取了晋豫特委书记聂真、组织部长薛迅以及阳城县委书记的工作汇报。他指示特委要建立群众武装,积极主动地开展游击战争;放手发动群众,坚持持久抗战。在谈到党的建设时,朱总司令说,要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明确指出:“凡是过去入党后因各种客观原因失去组织关系的老党员,经过认真审查,只要没有自首、叛变等问题,应恢复关系,让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为解决一些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党员脱党问题,指明了方向。
为了落实朱总司令的指示,晋豫特委狠抓了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迅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到1939年“十二月事变”前,晋城各县的党支部总数,由抗战初期的10个发展到379个,党员由81人增至6909人,党员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千分之七,有的县达到百分之一。这在晋城党组织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顾全大局坚持原则
朱总司令忠实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非常策略地团结国民党军队共同抗日,为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朱总司令在晋城各县视察期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场合,不断对八路军指战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教育,要求每一个将士都从抗日大局出发,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重,摒弃前嫌,团结各阶层人民群众,团结广大国民党官兵,一致对付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为推动国民党军队的政治进步,朱总司令主动会见国民党将领,着力做他们的转化工作,促使他们朝着有利于抗战的方面发展。
朱总司令在沁水视察期间,以东路军总指挥身份,召集国民党四十七军、九十三军、十师、八三师、五二九旅及山西新军决死三纵队、八路军三四四旅等各个部队的将领,在古堆村召开军事防务会议。会上,朱总司令同各个部队协商军事部署及部队给养补给等,还对各部队之间防务空隙如何互相配合,作了讨论。朱总司令指出,晋城、沁水、侯马一线是国共两党军队防区,要精诚团结,共同防守,利用有利地形,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同意了国民党友军制订的方案,利用东坞岭险要地形阻止日军向晋南进犯的企图。决死三纵队配合友军,在东坞岭阻击战取得重大胜利。
为了贯彻减租减息法令,朱总司令会见了沁水地方士绅。在端氏镇贾府(贾景德住处)召集贾景德(时任省政府秘书长)的族兄弟贾进德等士绅10多人进行座谈,向他们宣传合理负担、减租减息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动员他们募捐钱粮,支援抗日前线。经过朱总司令的工作,端氏的大部分士绅都主动向抗日部队捐出粮款,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斗争。
利用统一战线政策,保护抗日干部。1938年夏,山西省政府秘书处副处长樊次枫向阎锡山报告阳城县长李敏之是共党分子,在阳城搞赤化,把公安局的300支枪调拨给八路军。闫锡山立即发出通缉令,逮捕李敏之。党组织决定让李敏之迅速离开阳城向长治转移。正在沁水视察工作的朱总司令听到此事后,命其秘书周桓在高平追回李敏之,朱总司令接见了他,肯定了他的工作,并介绍他到延安学习。
1939年底,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闫锡山充当这次反共高潮的总先锋,策动旧军向新军进攻,酿成了骇人听闻的“十二月事变”。事变中朱总司令对《新华日报》记者发表谈话,向顽固派发出了严正警告:阳城等县所发生之同室操戈反进步事件,本人认为系抗战中之莫大不幸事件,如继续扩大,是为坚持抗战、坚持团结之障碍。并严正指出:在此被害之进步分子中,亦有共产党员和八路军工作人员,八路军对此亦不能漠不关心。八路军对少数阴谋反动分子危害中国共产党及八路军之言论,正在严密注意之中。
为了营救在土岭事件中被俘的83名干部,晋豫地委立即向朱总司令报告了土岭事件情况。朱总司令接到报告后,致电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对四十七军无理抓捕八路军战士,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行为感到不安。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也向四十七军军长李家珏写信。最终李家珏释放了全部被俘干部。
在这一时期,蒋介石调整了晋冀鲁豫地区的反共力量,令朱怀冰、鹿钟麟、石友三向抗日根据地军民进攻。朱总司令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立场,向顽固军队展开自卫还击,消灭了国民党三个师,狠狠地打击了顽固军队。此时,毛泽东主席给朱总司令来电:“目前力争八路、中央两军团结,朱德能否与卫(立煌)一晤?”在战役结束后,朱总司令准备亲自赴洛阳,同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进行谈判。
4月26日,朱总司令赴洛阳谈判路过陵川,住在平城镇南坡村。国民党二十七军军长范汉杰率部迎接朱总司令进入陵川县城。进城后,朱总司令住在南关一座四合院内,同范汉杰进行了长时间谈话,劝告他要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只有枪口一致对外,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要搞好两党两军团结,若搞摩擦,反共反人民,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立场要站对,抗日一定要对准日本强盗。在陵川期间,朱总司令还在国民党举办的五县党政干部训练班上作了抗日统一战线的报告。当他得知陵川县监狱里关押着10名牺盟会干部和抗日群众后,立即同陵川县当局进行交涉,提出要到监狱里看看他们是不是八路军。在监狱里,随行人员向他们介绍说,这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谁是八路军可以说出来,跟总司令走。于是,王发枝等10多名被关押的同志被释放。
4月中旬,朱总司令从陵川来到晋城,同从洛阳来到晋城的卫立煌进行谈判。谈判中,朱总司令既坚持原则,又作了必要的让步,通过双方议定,终于达成了重新划定抗日军队驻防区的协定:以临长公路及长治、平顺、磁县三地为界,以南为国民党军队驻防区,以北为八路军驻防区。按照新确定的防线,八路军自动退出林县(南部)、陵川、平顺(南部)、长治壶关(南部)、高平、晋城、阳城及河南北部一带大片土地。
5月上旬,朱德与卫立煌同行到洛阳。当他穿过析城山到达王屋山顶时,高瞻远瞩,极目千里,欣然命笔,写下了豪迈诗篇:
群峰壁立太行头,
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
此行当可慰同仇。
责任编辑: 靳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