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晋城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
太行南麓,百花齐放;沁丹两河,气象万千。这片热土正在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
2023年,我们产业集群加速聚集、重大项目落地开工、改革举措不断推出、特色片区加快推进……有“形”之数展现了高质量发展之“势”。
2023年,我们多措并举保障就业,“入学难”“入园难”得到有效缓解,北京专家号来到群众家门口……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见证了城市的温度。
2023年,我们高举旗帜、扛牢责任,深入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23年,稳经济、促转型、防风险、保安全、抓环保、惠民生,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的新画卷如此绚丽,如此精彩!
强体魄、壮筋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新一高”的重要论述,扭住转型不动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认真落实“强调度、锻长板、补短板、堵漏洞、挖潜力、稳外贸、促消费、扩投资、优环境、保安全”30字要求,全市经济持续向好。去年前三季度,全市9项主要经济指标中7项增速位居全省前三,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排在全省第1位;县域经济持续领先,在全省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中,泽州、高平、沁水、阳城4个县(市)有望连续三年排在前10位。
光机电产业如期实现产值“3年500亿”目标,近三年年均增长42%,初步形成“1+130”产业集群;钢铁产业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年产值突破600亿元;煤炭采掘面智能化改造完成量排在全省第1位,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0%;煤层气产量和任务完成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服务业增加值有望连续四年排在全省前列;去年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煤工业增速分别快于规上工业16.5、14.9个百分点。
全力打造10条重点产业链、10个特色专业镇,持续强化梯次培育,延伸产业链条,更好引领和带动转型发展。泽州铸造、陵川中药材文旅康养入选第二批省级重点专业镇。
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振兴
把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的重要抓手,以县域单元率先破题,谋划实施总投资超千亿的880个重点项目,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促融合、全域推进共富裕的创新路径。
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域形成“一环两带、五指成拳、百村精品、千村共富”的总体布局,构建了以城乡融合发展规划为总纲、重大牵引性工程规划为纽带、1548个“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为基础的规划体系。
深入实施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牵引性工程,带富70余万农村人口。立足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的先天优势和县域经济坚实基础,聚焦“6+3”特优农业产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农村电商、庭院经济等新业态,打通种养、加工、仓储、运输各环节,让农民融入产业链、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打造典型村、示范村,探索形成联建共富、文化输出、企地合作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0种模式”,实践推广资源开发、折股量化、二次分配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6项机制”,并在1277个村复制推广,让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目前,全市近三分之一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一半的村达到50万元、三分之二的村达到30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为2.19,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把县城作为重要载体,以城带乡、工农互促,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2023年11月27日,全省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体现了省委对我市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极大增强了全市上下加快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的信心决心。
有颜值有气质更有温度,城市能级全面提升
纵深推进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丹河新城初步形成3万人口集聚,迈入产城融合发展新时代。城市布局持续优化,主城区“十大片区”特色化改造加快推进,中原街两侧片区、西北片区、东南片区等6个片区改造初见成效。西北环片区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启动,规划设计、土地征拆等工作有序推进,未来两到三年可实现片区提档升级。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晋阳高速改扩建、文博路文峰路连通工程加快推进,古书院街东段、顺安街西延等10条道路建成通车;城市展览馆、全民健身中心等13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稳步推进;中心城区“三供”老旧管道更新改造稳步推进,正源污水处理提标扩容项目基本建成。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纵深推进全市434个老旧小区改造,市区新改扩建27个公园、44个游园、8个城市广场,提升改造47公里、350万平方米的6条生态廊道;主城区20处易涝点治理全部销号。精细治理逐步加强,持续深化网格治理,在全市推广“五类网格”服务管理模式;整合归并30条政务热线至“12345”,打造便民服务一号通;成功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典型经验市。
中部有晋城,文旅康养品牌竞争力强劲
全市域布局、全链条推动、全要素保障、全龄化康养、全媒体宣传,把全市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文旅康养目的地来规划、建设、管理,持续完善“一核、两环、两带、多片”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全国“文旅康养样板城市”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不断丰富“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的产品供给体系,康养会展中心投入运营,凤城康养示范区入选全省首批文旅康养示范区,全省劳模(职工)疗休养基地正式挂牌,示范区诠释了康养的新地标;锡崖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在即,王莽岭创建5A级旅游景区深入推进,析城山、羊头山晋升4A级旅游景区,大景区撑起了康养品牌号召力;庄园、云锦、水墨、古韵四大系列全面提质,“百村百院”承载了康养富民新希望;全面建成155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支线、50公里沁河古堡环线、150公里“百村百院”连接线,形成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一张网”,让文旅康养产业串珠成链。
探索形成医疗康复、社区颐养、文化润养、旅居度假等“8种康养模式”,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全国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受到民革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北有秦皇岛、南有攀枝花、中部有晋城”的康养格局深入人心。
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着力打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全面实行承诺制审批“一本制”和“五个一”全代办机制,项目办结时间平均缩短30%,“极简审批”相关做法入选国务院办公厅“双十百千”工程典型案例。扎实做好“一枚印章管审批”后半篇文章,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优化122个集成套餐服务,办理时限、审批环节、申请材料、跑动次数均压减50%以上,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级政务服务事项“全域通办”标准化试点。强力整治阻工扰工、吃拿卡要、庸懒散慢、违法建设等行为。扎实开展“经营主体提升年”活动,顶格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经营主体总量27.43万户,净增3.11万户,净增率12.7%,排在全省第3。
个人养老金、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等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初步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2条”,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加快建设对外开放的先行城市,去年前三季度,全市外贸出口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40.1%,排在全省第1。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开晋城经郑州至北京的高铁列车,全力推动晋侯高铁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着力构建高铁十字架构;晋新高速全线通车,黎城至陵川夺火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前期,高速公路网络更加完善。
千亿级光机电产业集群加快集聚,6项“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实质性进展
光机电产业近三年年均增长42%,“1+130”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强化政策支持,细化完善金融服务、要素保障、人才支撑等8方面政策体系,全力构建光机电产业生态。精准招商引资,聚焦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3条产业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深圳、武汉、福州等地考察招商,加快推进华耀触控玻璃面板、新能源智能装备产业园、中科创源人工智能产业园、康佳智慧科技城等项目。加强科技创新,依托光机电产业研究院、鸿智纳米研究院、院士工作站、技术转化平台公司,推动锑化物激光器芯片、半导体复合衬底等6项“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实质性进展。成功举办全国半导体真空仪器暨锑化物半导体大会,8位院士、300多位专家学者、50多位企业家共同参与,推动23个供应链上下游项目签订合作协议,总金额达204.6亿元。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5G基站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把数字经济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大力实施“数字晋城”战略,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新基建布局,高标准建成“双千兆”城市,累计建成6199个5G基站,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加速产业数字化,全力建设全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先行区”,康硕智能铸造、晋钢智能制造等64个数字化转型项目加快推进。做优数字产业化,积极引进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和上市公司,持续抓好“太行数岛”、工业富联“智造谷”等10个数字产业园建设,数字经济规模效应日益凸显。加强数字化治理,全省首家智慧调度指挥中心高效运行,上线智慧城管、智慧文旅、智慧医疗等17个重点示范应用场景,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美丽晋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突出抓好污染防治,紧盯“十大任务”、用好“十项机制”,狠抓工业源精准化治理和社会源精细化管控,扎实推进工业企业结构减排,去年前三季度全市优良天数、PM10改善幅度均排全省第1,9个国、省考断面全部为优良水体。
持续厚植生态优势,坚持全域治理、系统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和绿化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统筹推进国土绿化、破损山体修复等工作,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第1。
有序推进碳达峰战略,谋划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X”政策体系,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预计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3.5%,下降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美丽晋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牵肠挂肚的问题,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七抓就业”,持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创建,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行良好,“一县一零工市场”实现全覆盖,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任务完成率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近三年新改建中小学31所、公办幼儿园44所、寄宿制学校88所,新增中小学学位2.5万个、幼儿园学位8600个,“入学难”“入园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高考连创佳绩,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保持在25人左右。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式开诊,委托省中医院全面托管市中医院,引进阜外医院共建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市儿童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加快建设,群众就医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获评山西省2022年度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政治安全、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9个领域30个方面,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雪为令、科学应对,未发生相关灾情险情,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沁水县嘉峰派出所“赵树理调解”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十一年排在全省第1位。
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干事创业氛围日渐浓厚
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高指引,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有力推动党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在晋城落地生根。
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始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压实管党治党责任,认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大力选用“狮子型”“老黄牛型”干部,不断优化“市直、县区、乡镇、街道”4类差异化考核,修订完善关于深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以精准容错纠错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办法,大力营造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常态化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全面实施“一领域一主题一品牌”工程,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市场化手段解决物业服务难题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持续用好“人才新政20条”,制定柔性引才办法和实施细则,大力实施“引凤兴晋”计划和“七个一批”工程,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37万人。
责任编辑: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