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于丹河新城的晋城一中新校区正在紧张有序收尾,9月,其将作为丹河校区正式启用。
丹河校区是晋城一中办学空间上的一次升级,是载入百年校史的重大事件,对每一位晋城学子,对晋城一中以及晋城这座城市,都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2021年,晋城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晋城一中建成全国一流名校”,2022年市政府报告中提出,要用3到5年时间把晋城一中建成全国一流名校。
一流的名校要有一流的校园环境。丹河校区的启用,无疑将加快晋城一中创建全国一流名校的步伐,作为晋城教育的窗口和文化名片,晋城一中将以丹河校区为起点,书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问:晋城一中今年如何招生?
答:晋城一中一校两区,一个代码,统一招生,统一划定分数线。两校区共计划招生1000人。
问:本部和丹河校区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丹河校区并不是一所新学校,只是晋城一中的物理空间发生了变化,它和现在的老校区是一体的。晋城一中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卓越的精神文化会在新校区自然延续,晋城一中强大的师资队伍和成熟的课程体系也会在新校区进一步成长和完善。
历史悠久的老校区和高端现代的丹河校区构成一体两翼,使得晋城一中呈现鲜明的“一校两区、一体办学”的特征。位于东大街的校本部是晋城一中的根和源,代表着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办学传统。丹河校区有高大上的设施、智慧化的校园、现代化的环境和全寄宿制的管理,和老校区形成优势互补。两校区特色鲜明,可形成晋城一中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
问:未来两校区将如何管理?
答:学校坚持一校两区、一体办学、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原则,坚持“六个统一”“八个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同步扩展、校园文化同步打造、办学质量同步提升目标,促进两个校区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
“六个统一”,即法人统一、财务统一、管理统一、文化统一、人事统一、办学理念统一。两个校区同一个法人,同一个校长,人事和财务、校园文化、办学理念保持一致,派驻管理团队负责丹河校区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
“八个一体化”,指规划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课堂一体化、教研一体化、考试一体化、教师培训一体化、学生发展一体化、德育活动一体化。两校区的教学进度、试卷、教辅资料、德育活动、学生发展、教育资源等均同步开展,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统一制度、统一评价、统一考核,共享教学资源,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
问:今年丹河校区招多少人?多少班?
答:丹河校区今年共招收500名学生,设置12个班,实施小班化教学,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尽可能多地得到关注,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方案的实施,使我们更好更灵活地开展分类分层走班教学。
问:新校区的规划设计有什么亮点?
答:丹河校区整体建筑风格采用山西民居建筑造型,院落式布局,色彩暖黄、冷灰、青灰色三段式组合,温和淳厚。天人合一的中国古朴自然观幻化于无形。新校区拥有标准田径场、游泳馆、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图书馆、形体室等;自然和人文融合,科技和艺术交汇。
学校还在每个教室外面配置了专门的书包间,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课程选择的需要、走班教学的需要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问:丹河校区实行全寄宿制管理吗?
答:与校本部不同,丹河校区实行严格全寄宿制封闭式管理。丹河校区建有4栋宿舍楼,宿舍简约整洁、上床下桌,钢木结合、以人为本,配有床、衣柜、书柜、书桌、椅子等,房间配有单独的阳台,每层公用卫生间、洗漱室和水房,为学生创造了安全、舒适的校园生活环境。
因丹河校区宿舍充足,对于新一届高一学子,在住宿费不变的情况下, 将安排两人一间宿舍,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更舒适安静的环境。
问:丹河校区的师资如何配置?
答:丹河校区师资配置遵循“统一调配、人尽其能”的原则。学校将统一调配两校区师资力量,合理安排教师流动,确保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晋城一中校长张建国担任丹河校区校长,教学名师刘新新担任教学副校长,并选派优质教师团队。教师队伍中,老、中、青三代搭配合理,既有经验丰富的中学高级教师,也有教学成绩优异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还有名校毕业的高学历青年教师。
问:丹河校区也会像本部一样,有十分丰富的校园活动吗?
答:学校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还是学生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地方。传统的课堂教学显然有局限,而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拓展了学生互动的时空,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城一中的校园文化活动一直以来都绚丽缤纷。丹河校区也将和本部同步开展校园活动,以促进学生多样化的发展。
两区一校,一体办学;一校两区,特色发展。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对话,也是过去与未来的完美融合。从此,两个校区的学生,将怀揣“同一个一中、同一个梦想”的美好愿景,带着全新的使命开创一中发展新时代。
作为一中的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历史赋予我们如此神圣的使命,我们必将责无旁贷,勇毅前行!正如张建国校长所说,你可以永远相信晋城一中!
责任编辑: 常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