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完成50多项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效益过亿元,被称为“亿元矿工”;领办山西省煤炭行业首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培养煤矿机电优秀人才上千名;曾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多项殊荣,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技师。他就是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成庄矿晨光工作室负责人张晨光。
1994年,张晨光技校毕业,来到成庄矿参加了工作。当时正值矿井投产前的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他每天跟着师傅在一大堆的图纸、一台台的设备间忙碌,拆装设备、接线、调试,虽然工作又脏又累又枯燥,但那个时期的积累为他日后从事机电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当时,矿井正在安装调试一条长达2750米的主提升皮带,号称“亚洲第一长”。当张晨光得知这套主井提升系统核心,竟是源于一个饭盒大的黑匣子时,他感到十分意外——这个黑匣子里是一个PLC变频器,能够对提升系统各环节的温度、流量、压力、电流等十多项生产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实时保护,大大减少了人为操作的不准确性和繁琐性。
先进精准的PLC系统彻底令张晨光折服。生性内向的他鼓起勇气,主动申请,为外国专家打下手,对于他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自那天起,张晨光就每天从早到晚守在安装调试现场,虽然听不懂外国专家说什么,但他能看懂外国专家在干什么。看久了,也就懂得多了。为了学到真正的技术,张晨光将PLC提升皮带系统图与洗选厂原有国产皮带系统图借来,晚上挑灯夜战,专业单词用英汉字典一个个“啃”,图纸一张张琢磨,有时一天下五、六次井。就这样跟着外国专家干了120天后,主提升系统安装到位了,张晨光的工作日志也记了厚厚的两大本,其中一本,全是专业单词和注释。
1997年,运行了两年的主提升皮带突然出现变频器驱动板故障,系统瘫痪,全矿面临着阶段性停产的威胁。如果联系外国厂家最快需要一周才能到矿。当时,矿井一天的煤炭产量是1万多吨,按这样计算,一周将有10万吨的产量会泡汤,10万吨的煤就是6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啊!面对当时紧迫的情形,张晨光主动请缨,排查故障。当他打开变频器把驱动板拆下后,电子元件和国产的型号不同、功率不同、管脚粗细不同等一系列预想不到的难题立现眼前,怎么办?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一边根据经验安装调试,一边动手改装加工散热片、处理国产单极晶体管脚……经过90分钟抢修,故障彻底排除。大家对他竖起大拇指,那一刻,张晨光更加坚定了要当一名优秀煤矿机电工的人生目标。
张晨光放弃进机关部室工作的机会,一心扑在机电工岗位上,专心学习PLC编程技术。小到机电技术书籍、电子元件、电路板,大到几千元电脑,需要就买,坏了就换,在学习上的投资他从未吝啬。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9年“兖矿杯”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张晨光一举夺得了矿井维修电工第一名,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一夜之间,张晨光从一个不知名的小电工,成为名副其实的机电大拿。
成名后的张晨光并没有放下对技术的钻研,一心想着把自己所学、所悟回报给矿山。于是,他办起了“机电工技术小课堂”,随着培训规模逐步扩大,2011年底,以张晨光个人名字命名的山西省煤炭行业首个大师工作室——“晨光工作室”挂牌成立,从此,“晨光工作室”承担起了企业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
为了把工作室办出特色,张晨光先后自主编撰了《矿井维修电工开关类》《矿井维修电工控制类》等一整套50余万字的实用教材;结合矿井实际,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四步培训法”及“3×5”和“8+3”的培训时间制,并开展线上培训等一系列有利于培养人员的方式和平台,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近千人,甚至有的学员成才后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晨光工作室”的创新实践,迅速辐射到全省,影响到全行业,慕名而来进行交流学习的企业络绎不绝,得到了中国社科院、中国教育协会、国家煤炭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山西省国资委和煤炭厅等部门的高度关注,2012年晨光工作室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近年来,张晨光带领他的团队开展矿井自动化升级改造10余项,完成各类技术创新50余项。其中,自主研发的“KTK125煤矿井下灾害应急通信指挥系统”项目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洗煤厂块煤重介自动控制系统研究”项目已申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研究指导性计划项目和山西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大功率多驱动带式输送机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研发的“皮带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井下皮带的地面远程控制,减少井下17部皮带的85个岗位共计138名岗位工人,仅人工成本每年节约1380万,每年节约人工成本上亿元,该项成果在全集团推广……
用奉献诠释忠诚,用忠诚捍卫使命。张晨光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在能源改革的浪潮中,主动担当作为,继续搞创新、提效率、保安全、创效益,以平凡的劳动创造出不平凡的事迹,诠释着作为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高欣)
责任编辑: 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