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黄河新闻网 11月25日)
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在近期召开的山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骆惠宁明确提出,要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山西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11月22日,山西省政协十一届二十一次常委会议在太原召开。这次会议坚持发展新理念,紧紧围绕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咨政建言。会上,省政协委员纷纷就如何发展好山西文化旅游畅谈了各自的观点。在此,本网对一些委员的发言进行了整理集纳,并邀请部分网友进行讨论。 民进山西省委通过调研认为,当前制约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侧结构不合理、不平衡,不能适应需求侧多元化、升级型的市场消费。我省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破局,就必须从供给侧改革着手,以市场为主导力量,依托我省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从旅游产品的供给方进行改革,优化供给结构,创造“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和“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 一、我省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导向偏低的文化旅游规划导致影响力弱;2.政企不分的文化旅游体制导致思维固化;3.门票经济为主的文化旅游收入模式导致目光短视;4.同质化的文化旅游模式导致差异性不足;5.浅表开发的文化旅游融合导致文旅脱节;6.实力弱小的文化旅游企业导致竞争不强;7.观念滞后的文化旅游宣传导致运作乏力;8.各自为政的文化旅游路线导致协作失调;9.惯性发展的文化旅游城市导致魅力不足;10.供给紧缺的文化旅游人才导致发展受限。 二、供给侧改革下对我省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文化旅游政策的有效性 把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置于我省国民经济的全局之中去谋划,依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要求和标准,尽早制订出与山西经济增长及相关产业发展相协调的、高水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二)理顺体制机制,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主体 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破除利益藩篱,打破行政垄断和壁垒,实行景区管理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着手解决文化旅游产品供给的制度约束和壁垒,变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优势为可持续发展优势。 (三)弱化门票经济,向全产业链要效益 要树立公益观念,降低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改变文化旅游项目的单一门票经济模式和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的现状,发展门票之外的其他文化旅游新业态和相关周边服务业,把旅游产业链拉长,将“门票经济”转变成产业经济,拉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科学合理规划,引导景区差异化发展 旅游业已经步入差异化竞争时代,必须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应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旅游模式,防止千景一面和一哄而上,努力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多元化、互补性的产业格局。 (五)融入人文元素,助推旅游业品质化发展 旅游产品一定具备“精神+物质”的双重属性,切实改变景区公园化等简单发展路径。从满足旅游者“人文+体验”的双重要求出发,利用山西丰厚的人文资源助推旅游的后发优势,重视文化和旅游的链接效应,使文化资源赋予景区人文色彩,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和经济价值,促进潜在的商机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形成文化和旅游之间较强的产业链条效应,推动旅游市场从低端走向高端,达到“以文促旅,以游养文”的目的。 (六)培育文旅集团,走集群发展之路 借鉴北京首旅集团、上海锦江集团、深圳华侨城等旅游上市公司的成功经验,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方式,探索现代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新路子,集中精力组建文旅集团、文博集团、演艺集团等大型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公司。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引进有实力、有意愿投资的省外投资商,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旅游投入机制。 (七)整合宣传资源,打造旅游精美名片 必须有效整合宣传资源,在促销宣传上狠下功夫,充分利用2019年全国青运会在我省举办的契机。一是加大在飞机场、火车站、高速路、城市街区等场所的旅游广告及交通标识牌投放力度。二是重视媒体的力量,致力于打造电视旅游直播平台,开辟山西旅游网站,加快旅游网络信息化建设。三是在继续开展“山西旅游中华行”的同时,重视省内宣传,进行社区化营销,入区入户宣传,为每户发放旅游配置手册,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信息。 (八)完善宏观管理,统筹推进文化旅游发展 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推进各地市之间资源整合,促进各地区做好联姻联手,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合力,打造环省旅游线路,构建起全省旅游发展的大框架,从深度和广度上助推我省文化旅游业实现新的发展。 (九)培养城市情结,发挥城市对文化旅游的辐射凝聚作用 建议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应考虑在城市规划、街区设计等方面注入人文与时尚元素,打造城市旅游、休闲、购物景点。比如开设24小时不打烊书店,建设文化街、步行街、小吃街等,使之成为城市的名片,改变游客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旅游模式,有效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培养起游客“走了还想来”的城市情结。 (十)厚植人力资本,建立旅游人才引进培养体系 一是相关部门要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思维中走出来,深刻认识到只有人才才能让旅游焕发出发展的活力。二是支持经营旅游高端人才中介组织的发展,为引进旅游人才搭桥铺路。三是发展先进的大学教育和面向旅游企业的职业教育的“双元发展”模式,尽快成立山西旅游大学,为旅游发展培养大批劳动力和管理人才。 网友声音 黄河网友“喵喵兔”:山西大多的文化资源“偏安一隅”,旅游景区“文化味”不浓……山西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然而,这些优势却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在我们的文化旅游上。究其原因,是因为山西的文化旅游还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还没有形成山西自己响亮的晋字招牌。要让来山西的人清晰的感受到“这就是山西”——她的山水、她的氛围与众不同,让更多的人来了山西不想走,山西发展旅游就应该打出我们的“特色”牌。
省政协常委、民进山西省委副主委 成锡锋:供给侧改革下对山西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黄河网友“播播”:厌烦了城市的灯红酒绿,曾几何时,还真想隐居乡村,体会那份“采菊东篱下”。但山西的乡村旅游大同小异,人云亦云。乡村旅游关键在“特”,在开发初期就要设计出些与众不同,增强游客的参与度;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与保护古村落相结合,不少人独爱古村落那一抹夕阳和灰砖土瓦,千万别处处充满商业味。
责任编辑: 莫潞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