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山西实践

发布时间: 2023-05-22 09:05:49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2020年10月22日,山西白求恩医院正式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筹建)单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完成山西首例双肺灌洗术。

达芬奇机器人正在进行手术。

2019年8月16日,晋鄂两省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019年12月底,随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首批常驻专家入驻山西白求恩医院,正式启动两省两院共建。2020年10月22日,山西白求恩医院正式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筹建)单位”。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大举措。自我省纳入第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以来,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先行先试,主动对接引进高水平医院和优质医疗资源,以开放理念深化合作。三年共建,山西白求恩医院经历了改革的阵痛与理念的革新。今天,这所医院核心竞争力已是今非昔比,社会美誉度大幅提升,住院总量、新技术新项目总量、高层次人才引进数、博士人才引进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数、国家级课题数、省级课题数、医教研指标改善幅度等重要指标均居山西省域医疗系统第一,CMI值跻身单项排名全国百强。
    这场没有固定模板和既往经验的全新探索,靠着真改革、真共建,为我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带来了真突破,在山西省医疗界树起了新标杆。
    2019年10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出台,山西省被确定为首批试点省份之一,山西白求恩医院则是我省启动建设的首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作为这项医改举措的最前沿,经过晋鄂两省三年共建、“二次医改”,以“大病不出省”为目标的山西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究竟成效如何?成效背后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与启示?

所有改革举措的落地,最终受益的必须是老百姓

“陈旧的价值观需要推倒重建,固有的利益格局必须做出调整,如何革新理念、打破壁垒,怎样在改革中形成正向的凝聚力,对此,我们唯独想到的是需要来一趟山西,到山西白求恩医院学习取经,因为这里有我们可以借鉴的样本。”
    4月27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江西医院党委书记梁斌与医院科室负责人一行来到山西白求恩医院学习调研,座谈会上,他说了上述一段话。和晋鄂两省共建一样,前不久,湘赣两省也开启了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共建项目。
    离开工作近30年的故土,从同济医院来到山西白求恩医院出任党委书记、院长,吴华已经在晋工作三年有余,自2019年12月19日到任以来,这位革新者便奋勇致力于以“二次医改”,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真正落地。
    面对梁斌的提问,吴华给出了这样的解答:“所有改革举措的落地,最终受益的必须是老百姓,这才是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初衷。从1985年医改元年到2019年,是我国第一次医改,这一时期医改的基本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放开搞活,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第一次医改的弊端即后来被大众所诟病的‘以药养医’,不断地侵蚀医改的成果。2016年,国家提出‘取消以药养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9年1月,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开启,正式从规模扩张、粗放管理、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提质增效、精细化管理、注重人才技术要素,这也是山西白求恩医院‘二次医改’的目标所在,目的就是要把山西本省的患者都留在这里,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4月20日下午6时30分,山西白求恩医院急诊科一辆120急救车呼啸而至,来诊的是一位呼吸困难、生命垂危的患者,因病情复杂,辗转于省城多家三甲医院都无法得到规范治疗,家属既着急又无奈。时间就是生命!同济医院常驻专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魏双在对患者进行评估后,凭借高超的气管镜操作技术,一气呵成,仅用1小时成功将支架精准置入,患者狭窄的气道被完全打开,生命体征迅速恢复正常,患者家属激动不已。
    该院医务部部长刘师伟告诉记者:“要想真正实现山西百姓‘大病不出省’的目标,绝不能一味依靠好的服务态度,山西白求恩医院的‘二次医改’是着眼于长远的高站位谋划,是医院在结构上从‘通用型医疗机构’向‘学术型医学殿堂’转型,在功能上从‘医疗卫生事业型’向‘生命医学科学事业型’转型,这两个转型奠定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的基础,为此,我们的改革还在路上。”

改革必须要打造出过硬的执行力,让每个员工都学会什么叫工作,如何去科学地工作

“执行力并不是在态度上对领导的谦逊服从,更不是书山会海的文件堆砌。我们是受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执行力的号召和启发,以成立各种带着研究性质的专班为抓手,形成对各种问题的‘发生、发展、纠正等’动态关注,从而科学地解决各类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这也是真正实现提高执行力的唯一选择。”采访中,吴华对记者说。
    5月6日,来自吕梁兴县的刘女士在山西白求恩医院做胃肠镜检查,胃肠镜检查“排队难”是山西省各大医院的难题,不少医院无痛胃肠镜等检查项目预约周期时间较长,等候时间超过半个月很普遍。然而,原本需要半个月才能出来的检查结果,刘女士第二天便拿到了。
    目前,在山西白求恩医院有70余个临床及行政科室,与此并存的还有40余个专班,所谓专班其实就是研究小组,着力关键制约点寻求最佳改善途径和最好解决方法,从而保障医院改革顺利推进。这是山西白求恩医院为提升执行力而进行的一项机制创新,也是科学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执行力建设的探索实践。
    “平均住院日是衡量医院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是否畅通,医院效率、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高低的综合性指标,医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精细化管理,科学缩短平均住院日是一个很好的管理抓手。”作为分管副院长,同济医院常驻专家刘先胜将这项工作确定为专班管理的第一件事。2021年8月,在他的牵头领导下,“科学缩短平均住院日”专班正式成立。专班对全院影像学、核医学、血液内科专科、消化内镜、病理检查等进行了数据分析、应对策略讨论,改善就医流程。2020年与2021年,该院平均住院日为10.43天、11.58天,在四所省级三甲医院中最高。经过项目化管理推进,2022年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为8.86天,较2020年、2021年分别降低1.57天、2.72天。2023年第一季度,全院平均住院日降至8.46天,为全省省级三级综合医院最低。
    为切实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院以合理用药为切入点,成立了合理用药专班。专班与护理部、运营部、医保办、药学部等多部门联动,先后制定《不合理用药公示、约谈制度》《外购药品管理规定(2021年修订版)》,每月定期召开药占比专项反馈会,不合理用药点评、约谈。自实施药品管控开始至今,共涉及36个品种,相关药品使用金额减少了约3368.34万元。2022年门诊次均药费较2021年下降18.46%;住院次均药费下降8.73%,均低于全国均值,抗菌药物管理方案荣获国家卫健委2022年度“合理用药·中国行动”推进合理用药“医药协同”优秀案例。
    耗材及药品的合理使用管控带来的最大效应是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的降低,2022年该院两项费用均比同期大幅下降,在全省四家省级综合医院中最低,住院次均费用也低于平均值,百姓看病就医满意度不断提升。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医院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科学调配的结果,是医院执行力不断提升的体现。”作为专项工作组组长,检验专业副主任医师尚慧锋对此深有感触。
    该院办公室主任刘兵兵是一名医院创建之时就来到这里的老员工,见证了这所医院发展的点点滴滴,他对记者感言:“三年改革,大家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工作,学会了如何去科学地工作,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不提高是不可能的。”

不仅医院患者外转率显著下降,而且跨区域患者回流不断增加

“大病不出省”是山西百姓对我省医疗事业发展的殷切期盼,今天,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这一愿望正在变为现实。
    常住人口不足5万的山西省永和县是革命老区,也是曾经的贫困县。2019年4月,永和县人民医院挂牌“山西白求恩医院永和分院”,常驻“家门口”的大专家成为当地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当地因摔伤致左股骨颈骨折的百岁老人冯奶奶,入住永和县人民医院48小时内,由县医院骨科团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左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成为该院骨科历史上成功手术的年龄最大的患者。在山西白求恩医院骨科团队的持续帮扶与指导下,永和县人民医院骨科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现可独立开展膝关节置换、髋关节置换、胸腰椎等三、四级手术,并成功申报为临汾市重点学科。
    患者解先生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肾性贫血、高血压3级(极高危)、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由于之前永和县人民医院做不了透析,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坐车从县里跑去临汾透析,结束后还要拖着虚弱疲惫的身体赶回来。现在,永和县人民医院血透室已经开诊,解先生不仅不用长期奔波赶车去透析,而且透析费用也由原来的自费支付100元降低到14.7元。
    医院医务部程静告诉记者:“推进医联体建设是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举措。2022年我院共对口支援县域医疗集团及公办医疗机构35家、企业及社会办医机构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服务站20家;目前全院共有26个临床医技科室牵头组建区域医疗中心专科联盟,合计1011个成员单位,覆盖影响面扩大至全省各个市(县)区。”
    68岁的陈女士患顽固性便秘18年,先后使用多种药物治疗,灌肠最多时每天10余次,但病情逐渐加重,并伴有严重的失眠、腹胀、头痛,在山西白求恩医院普通外科经过严格的疾病评估和多学科会诊后,给予患者肠菌移植治疗,使病情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由500—1000种微生物构成,总数高达百万亿,因此,肠道被喻为人体的“母亲河”。作为山西省“136”兴医工程领军学科,山西白求恩医院普通外科近年来在同济常驻专家张磊教授以及各亚专科主任的带领下,以技术突破和学科建设为主要发力点,2022年度学科综合排名居全省第一,12项医疗指标居全省首位。
    今天,山西白求恩医院院内人流如织的景象表明,这所仅有12岁的医院迎来了成长的“拔节期”。数据显示,该医院不仅患者外转率显著下降,从北京、上海等地转来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加。记者采访时遇到了肺部肿瘤手术后正在接受免疫治疗的齐大爷,去年3月,齐大爷出现身体不适,他首选了北京的大医院。考虑到路途往返和医保报销的不便,北京的医生向他推荐了山西白求恩医院。果然,山西白求恩医院为患者成功完成了手术,目前齐大爷身体状态良好。
    此外,医院的护理改革也呈现出全新面貌,不仅实现护理人员有多样化的职业路径选择,而且深入推动向着专业化发展,医院护士干事有动力、有方向,带动护理品质不断升级,主动服务好评如潮,感谢信由共建前一年不足300封,增加至现如今平均每年3000多封。

人才为什么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听听他们怎么说

“引进一两个院士解决不了人才短缺的根本问题,‘晋才晋用’‘晋才晋培’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谈及人才问题,吴华坦言。
    采访中,山西白求恩医院推行的“两本理论”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本土与本科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为这个区域医疗中心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三年时间,博士引进近百名,博士后从无到有30余名,20余名省内外高级职称专家、320余名国内优秀医学院校硕士毕业生扎根并州;本院职工争相读博深造、国内外研修、多维度发展。用心为人,方能人为我用。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宋建波作为山西白求恩医院建设发展的参与者,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医院建设发展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医院是我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平台,个人只有在医院这个大平台下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医院的一份子,本人非常有幸见证医院发展的每一步历程,我为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正在手把手指导学生开展放疗工作的他讲道,正是在他的带动下,医院肿瘤中心一大批青年才俊也跟着成长、成才。
    消化内科博士姚佳作为一名80后,年轻的面容经常让患者把他当作“学生”来看,但辗转四地、面对疾病束手无策的患者在经他治愈后,无不给这位稚气犹存的青年专家竖起大拇指。2017年,博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的姚佳放弃了留京的优越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三晋大地。“我从一名小小的住院医师成长为医院最年轻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得益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来,山西白求恩医院对青年医师医生培养体系的塑造和打磨。在这里,识才、用才、爱才、敬才的理念蔚然成风,我在一步步的成长中逐渐积累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干事创业动力。”姚佳讲道。
    该院医学实验中心负责人刘玉龙老家在山西运城,在中国科学院相继攻读完硕士、博士研究生后,怀着对家乡的思念与感恩之情,于2019年加入山西白求恩医院。“我是学化学的,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在医院工作,我深刻感受到了家乡对人才的渴望与诚意,各种政策举措更坚定了我们留下来做点事情的决心。”刘玉龙说。
    人才流动到哪里,行业的高地就在哪里。三年来,山西白求恩医院开展新技术413项、填补山西省域技术空白136项;品牌化树立以“肿瘤中心”为重点的三大中心和五大标杆优势学科;获批学术类国家级平台20余项、国家级学术任职110余项、各类国家级荣誉奖项90余项。国家级课题25项、全省医疗系统第一;国家重大项目实现山西零的突破;2022年博士后基金4项,占全省科研单位1/3;专利数由共建前年均不到7项增加到119项。本报记者贾力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