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畅饮“丰收水”

——我省各大灌区有序有方保春浇

发布时间: 2025-04-07 08:26:33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数字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进入4月,三晋大地广袤的田野上,新一轮春耕春管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的春浇春灌工作也陆续进入高潮。从汾河灌区的数字化管理,到潇河流域的优质灌溉服务,再到大禹渡灌区的节水探索,我省各地正通过一系列举措,为农业增产增收筑牢根基。

数字化管理
提升灌溉效能

4月3日,山西汾河灌溉管理有限公司调度中心,智慧水务中心副主任段树强正紧盯大屏,查看灌区远程测控一体化闸门实时回传的数据。
  “通过对3条支渠34.8千米渠道沿线,及二坝东、西干渠、三坝西总干渠等关键大闸的安防视频监控覆盖,已实现现场画面实时监测,调度中心、分中心、分控中心可以随时观测渠道及闸门运行状态。”段树强说,通过信息化项目建设,调度中心能够接收灌区的所有监测、监控等多元数据,并以可视化图表形式进行展示,为综合分析与调度指挥决策提供依据,满足工程安全管理需求,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供水期间人工巡察强度。
  作为山西最大自流灌区,汾河灌区肩负着太原、晋中、吕梁3市7县市49个乡镇103.97万亩农田的灌溉重任。近年来,该灌区大力推进智慧灌区建设,对灌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让灌溉变得更加科学高效,为粮食增产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3月下旬灌区土壤墒情差,及时浇水,庄稼才能种上。”山西汾河灌溉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工作人员郭涛告诉记者,根据历年气象资料,春季3—5月份为汾河灌区风季,风多风大,气候干燥。随着气温升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将显著增大,导致土壤失墒加速。未冬浇的地块如不及时灌溉补水,土壤含水率会持续降低,影响大秋作物播种。
  汾河灌区8个墒情监测点2月25日的观测数据显示,0—20厘米土壤含水率10.4%—37.6%,0—60厘米土壤含水率11.8%—30.2%。到了3月21日,对应的数据为:0—20厘米土壤含水率12.5%—27.3%,0—60厘米土壤含水率13.6%—26.2%。
  “数据说明,通过近一个月的春浇,受益区土壤墒情明显好转。”郭涛说,目前春浇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地下水埋深逐渐回升,但未灌溉地块土壤墒情处于轻旱状态,墒情不足地块要及时进行灌溉,改善土壤墒情,为春耕春种提供充足水分保障。
  据了解,汾河灌区今年的春浇工作从2月13日开始,预计持续到4月底结束。计划引水6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亩。截至4月1日,已引水621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1.4万亩,突破灌溉计划已是必然。

优质服务
助力春耕生产

4月2日,在晋中市榆次区张庆乡西河堡村田野上,晋中市潇河流域管理中心灌溉管理部部长雷旭峰正指导用水户关注土壤墒情,加高农田地堰,并协助他们对农渠进行清淤疏通。
  “灌区领导多次带领技术人员到地里,全力帮我们春浇。这水来得及时,满足了大田玉米的耕种条件,今年秋天肯定能丰收!”正在引水灌溉的村民范春健满脸喜悦。
  潇河流域管理中心担负着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区和太原市小店区、清徐县11个乡(镇)134个行政村的农田灌溉任务。从2月16日潇河源涡大坝开闸放水以来,为保证受益乡村农田适时灌溉,该中心工作人员放弃节假日,全天候值守在几十千米的灌溉渠道上,24小时跟水行浇,引水灌溉到田间地头,有效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确保滴水归田、应灌尽灌。
  由于去冬今春灌区范围内降水量较往年同期严重偏少,河道来水量不足常年一半,目前灌区供用水矛盾比较紧张。在科学调度河道区间水源基础上,该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受益乡村,积极指导抗旱春浇工作。
  “我们主要是引导用水户平田整地、划小畦块,实行节水灌溉,最大程度节约水资源。对田面工程好、用水积极性高的乡村,优先配水、优先灌溉。”雷旭峰告诉记者,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受益区开展节水灌溉宣传,引导群众实行科学灌溉,改传统“大水漫灌”为灌溉、节水效果更好的“小畦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增强节水灌溉意识。
  同时,该中心灌溉试验站工作人员还对受益区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和土壤墒情进行常规观测,及时向受益乡村发布旱情状况,为做好抗旱春浇提供技术服务。
  截至3月31日,潇河灌区春浇累计引水量17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5万亩。
  潇河流域管理中心主任刘晓俊说,下一步,中心将充分利用有限水源拓展灌溉面积,全力服务受益乡村春耕春播生产,为受益乡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提供灌溉用水保障。

节水探索
从田头到源头

4月1日,位于运城市芮城县东垆乡的远鹏家庭智慧农场,一幅热闹而充满希望的春耕春浇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农场里,工作人员分工明确,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有人在认真检查灌溉设备,确保春浇工作顺利进行。有人正驾驶现代化农业机械,在田间来回穿梭,进行春耕作业。还有人在给冬小麦追肥,进行防虫、除草等各项工作。“大家一起加油,为今年夏粮丰产丰收打基础!”农场负责人胡天妮说。
  大禹渡扬水工程位于芮城县。作为纯农业灌溉高扬程提黄工程,近年来,大禹渡灌区先后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建设,灌溉面积持续扩大。特别是大禹渡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实施后,灌区枢纽泵站和5个再扬泵站完成提档升级,灌区总提水流量由改造前的16.3立方米/秒提升到20.74立方米/秒,日均增加提水量38万立方米以上,每天可多浇灌面积4000余亩,彻底从源头上解决供水不足问题,缩短灌溉周期。
  今年,大禹渡灌区在2月10日即拉开灌溉保春耕序幕。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枢纽一级站负责人李昆昆告诉记者,灌区一级站10台机组设备完好率达100%,目前已启动4台机组,日均提水量约60万立方米。“后续我们将根据用水需求及时增加机组,确保应浇尽浇。”
  应浇尽浇的同时,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孪生建设试点灌区、山西省唯一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大禹渡灌区的节水措施,从田头延伸到源头。
  大禹渡灌区党组书记、主任董曾武告诉记者,灌区节水主要从工程、管理和农田三个方面开展。工程改造中,输水方式采用弧底梯形渠、U型渠、管道输水等多种防渗办法,坡降较大的地方采用无压砼管道输水,节水效果明显。供水方式上采用节能产品,枢纽二级站水泵改造后每台机组运行24小时比原来同类型水泵平均节电11000千瓦时,节水节能效果明显。
  远鹏家庭智慧农场千亩农田里建有智能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系统,工作人员站在田间,通过智能终控或手机终端,指端操作即可启动喷灌系统,准确操控2000个摇臂式喷杆喷灌设备,用100个小时完成原来需要15天的小麦灌溉任务。同时,农场通过按需定量给水给肥,每亩可节水50%以上,年节水量达50万立方米,节省资金12万元。
  截至3月31日,大禹渡灌区春季累计提水2100万立方米,浇灌小麦30余万亩。
  董曾武说,下一步,灌区将大力推广黄灌水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突显黄灌水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中省水、省时、省力、土壤不板结的显著优势。同时积极探索黄灌区高泥沙的节水技术措施,打破节水技术瓶颈,形成水利支撑,为灌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水利保障。(本报记者 高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