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省青年携手 共护黄河安澜

——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观察

发布时间: 2025-04-04 08:51:57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数字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启动仪式。本报记者张剑雯摄

2025年4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实施两周年。3月31日至4月1日,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在临县碛口古镇举行。
  来自沿黄九省(区)的共青团组织、生态环境、司法机关以及青年社团、社会组织、企业的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法律实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司法保障等议题深入交流,致力于推动黄河保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一盘棋”格局。

生态司法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近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司法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生态司法不是冷冰冰的判决,而是守护青山绿水的最后一道防线。”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环资庭副庭长李智玲说。
  近年来,吕梁中院持续推进专业化审判体系建设,设立环资法庭,组建七人合议庭,专门审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3起公益诉讼调解案共推动赔偿金额超过3500万元。李智玲介绍,通过实地勘查、协调修复、联合执法等举措,吕梁中院不仅是在审案,更是在探索一条有力度、有温度、有制度支撑的生态司法路径。
  湖北环源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欣越分享了多个生态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案例,强调律师在发掘线索、法理论证、诉前磋商与后续监督等环节的独特价值。
  “生态保护不能只靠执法,还要靠规则,而法律人就是规则的守门人。”夏欣越说。

在黄河保护中贡献青年力量

近年来,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黄河生态,沿黄各地社会组织和青年团体持续开展多样化实践行动。
  青海省黄河一号凤凰生态牧场负责人索南义西,是一名纯朴的藏族牧民。他说:“在我的家乡,黄河源头的水像涓涓流淌的小溪。在那里,每个人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滴水都充满敬畏,这种敬畏之心是从祖辈传递下来的。”索南义西表示,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牧民都从牧场搬到了县城,他却于2017年重返离开十几年的故乡,开始创办玛域凤凰牧场,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
  临县志愿者协会樊永峰讲述了他10年间所参加的志愿行动:2018年,在共青团临县委员会指导下,他打造了200亩“青年林”,如今已发展成为每年带动30多家单位500余人参与的植树活动。从2014年起,常态化开展湫水河、黄河巡河行动;同年启动“我是小小节水员”项目,培养近万名“节水宣讲员”。未来,他将把植树、巡河、教育等活动固化为年度项目,筹建黄河保护基金会,支持黄河生态治理,深化青少年环保教育,培养更多“绿色接班人”。
  共青团山西省委副书记米小兵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从“保护母亲河行动”到近年来覆盖黄河流域的大学生研学项目,青年始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环保民间组织的迅速成长,已成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推动力”,在黄河文化传播、生态实践和《黄河保护法》落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米小兵希望广大青年讲好黄河故事,践行护河使命,在推动法治宣传、生态修复、绿色转型等方面贡献青春力量。

在保护中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山西大学黄河实验室副主任武志涛介绍,黄河流域是我国煤炭生产潜力最大的区域,我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中有9个分布在黄河流域。然而,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带来了采煤沉陷、耕地损毁、水资源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传统单一式、被动式“末端治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实施,对煤炭行业提出更高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强调煤炭资源开发须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相协调,通过加强污染防治、推动绿色转型和强化监督管理,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守护黄河安澜。
  武志涛认为,煤炭行业要通过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整合节能降碳、零碳供能、瓦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生态碳汇等多领域技术与管理创新实践,推动企业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目标。同时,通过构建理论—技术—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加速成果转化,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实现生态修复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
  山西财经大学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长赵巧艳认为,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凝聚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要利用好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文旅融合,通过打造黄河主题旅游线路、非遗展示、情境旅游等方式,将黄河文化转化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记者张剑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