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回首2024·展望2025】向“强” 向“上” 向“新”
从三个维度透视山西工业动能之变
晋能科技TOPCon电池生产员工正在对丝网印刷工序进行数据监控与筛选,保障设备正常运转与产品合格率(资料照片)。
全年重点推进的100个标杆项目开工率超过90%,完成投资322亿元;
全省炼铁、炼钢先进产能占比分别提升至64.3%和62.3%,焦炉煤气化产加工利用率达到63.1%;
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保持两位数增长,高速飞车完成全尺寸试验线一期项目验收;
…………
2024年,三晋大地处处可见山西工业换挡升级、新型工业化阔步前行的矫健“身姿”。
去年以来,全省工信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工业经济回升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工业新动能较快增长,成为全年我省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
站在“十四五”攻坚接续“十五五”谋划的关键时刻,省工信厅厅长潘海燕表示,将坚定不移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进新型工业化,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效协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动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增添动力。
向“强”发力,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挺起发展“硬脊梁”
2024年12月30日,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热连轧生产线优化升级改造项目举行开工仪式。项目建成后可大幅提升产线装备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契合产品薄化和质量提升的趋势,为推动太钢建设成为全球不锈钢行业引领者奠定坚实基础。
在吕梁,一块煤在被提炼制成焦炭、焦油、粗苯等化工产品外,也可以变成一方天然气、一袋复合肥……变身后,它的价值至少增加40%。
定襄经济技术开发区庄力法兰产业集聚区被称为定襄锻造产业的“大本营”。山西中工重型锻压有限公司的技改项目——中工重型锻压航空航天材料成型智能精密制造项目就坐落于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项目可推动我国航空航天、非航空关键基础件的研发与制造能力升级,满足高端装备制造业急需的航空航天、动力能源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要,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的结构优化、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的蝶变,离不开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建设。对于能源大省来说,煤矿智能化是我省培育煤炭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244座智能化煤矿、1594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化煤矿产能占比达到60.48%,带动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以上,煤矿的“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明显,煤矿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在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期,这些传统产业聚焦优势不断做大做强,犹如“火车头”牵引着我省工业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稳健前行。它们的运行指标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承担着稳住全省工业增长基本盘的“挑大梁”角色,为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向强发力,以加大生产智能化、信息化的投入为基础,全省工业继续攻坚克难,努力实现产品高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和高可靠保障的稳步发展目标。
向“上”攀登,高技术高水平激发澎湃动力
只需简单地在操作界面点击喜欢的颜色、功能、型号,一台“称心如意”的专属定制起重机设备即刻呈现出来。2024年12月15日,在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展览中心,如电影般的数字智能设计场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如今,在太重起重机智能设计平台上输入关键设计参数,轻轻点击,上百万次计算都能在几秒钟完成,三维模型和制造图纸便跃然纸上。“基于公司产品模块化研究成果开发的智能设计平台,大幅缩短了开发周期,也显著提升了设计质量。”太重集团技术中心起重所负责人谈到这项技术时十分自豪。
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我省工业生产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持续筑牢。
但是,我省并不满足于此。让优质企业群体壮大,优势集群实力增强,布局发展71个工业类开发区,做大做强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梯度培育18个省级特色专业镇,形成了79个山西精品,一批新产品走向全国。
去年,我省新培育4个省级及以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四大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7000亿元。去年1—11月,省级重点产业链营收突破6400亿元,同比增长16%。依托工业类开发区,我省累计创建省级及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2户,其中有7户为国家级示范基地。
“高技术产品有相当可观的市场拓展性,能够激活‘投资加大—市场扩展—利润增长—扩大研发和制造’的制造业发展良性循环,为提升我省制造业实力、激活工业经济的‘一池春水’贡献力量。”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向“新”求索,创新技术和生态超前布局赢得未来
如今的山西工业有多智能?在晋中,一条全流程智能纺纱生产示范线已实现纺纱全流程智能化,相比传统纺织厂,人均月产量提升3倍以上,万锭产量提高15%,吨纱工资电费成本降低45%;在临汾,晋南钢铁以工业视觉机器人代替人工,在5G、人工智能及边缘计算的加持下,实现了高效率、高标准、自动准确废钢定级……对于传统能源大省来说,智能制造不仅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生产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一年来,通过深化拓展产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数实深度融合三条路径,我省推动制造业振兴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11月,全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6%,计算机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3.9%;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5.7%。
创新技术和创新生态持续“出圈”。记者从省工信厅获悉,全省两化融合贯标达标企业总量达到969户,累计创建293个省级及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为深化拓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场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年,伴随人工智能技术走深向实,大模型驱动传统工业体系升级换代,应用在工业场景中加速“生根”。记者通过调研采访工业制造各细分领域发现,有的大模型成了电气行业“百事通”,有的大模型成了“设计师”,还有的大模型为工业机器人注入“灵魂”……
探索前沿技术,扎实的数字基础设施“底座”必不可少。去年以来,我省累计建成5G基站超10.5万个,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建设任务;太原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建成运行,太原等7个城市获评全国“千兆城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申报获批达16个,9个与国家顶级节点实现对接。
产业因“新”而活,经济向“新”而进。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再次被点题,我省工业坚持以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赢得发展先机的战略方向和决心越发坚定。(本报记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