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握紧拳头,放松……好了,谢谢您的爱心奉献。”11月6日一早,市中心血站献血屋内,护士一边为市民陈宁宁拔针,一边轻声说道。这是陈宁宁首次献血,身旁的同事张小梅也一起前来:“我们俩一起来献血,希望能帮助到需要用血的人。”此刻,献血屋爱心涌动,填表、采血的流程有条不紊,一张张带着暖意的脸庞,让初冬的晋城漾起阵阵温情。
这场爱心涌动的起点,源于11月4日太行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一篇推文《血库告急!晋城人快来接力!》。文中披露的B型、O型血液库存跌破警戒线的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迅速在市民朋友圈掀起波澜。短短一天内,这篇推文点击量逼近6万次,留言区满是暖心回应:“下班就去献血屋!”“晋城是咱家,遇事一起扛”“守望相助是刻在晋城人骨子里的基因”。
网络上的爱心共鸣,很快转化为现实中的行动自觉。市区爱心献血屋的护士明显感受到了变化:“往常工作日每天也就二三十人献血,推文发出后,每日献血人数达到了50人左右,翻了一倍。”人潮中,不同身份的市民用相同的善意,书写着城市的温暖底色。
刚下夜班的倪磊涛,是献血屋的“老熟人”了。身着工装的他,一进门就熟门熟路地走向采血区。“我是O型血,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倪磊涛说,这是他第9次献血,之前单位组织献血时,只要工作不冲突他都会参加。这次看到血库告急的消息,他特意查了电子献血证,确认献血间隔期已到。“献血对身体没坏处,还能救人,这么好的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位“献血老兵”的执着与真诚。
除了普通市民,医疗机构也迅速加入爱心阵营。市医院和城区中医院得知血库告急后,第一时间组织团体献血。11月7日,献血车走进两家医院,仅当天就有70余人完成献血。“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更清楚血液对患者的重要性,能为血库补充库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表示。据统计,当天市医院累计献血总量达18200毫升。三天内全市各采血点共计有352人前来献血。
然而,这份暖意背后,我市血液供需的严峻现实并未完全缓解。市中心血站站长李永红的办公桌上,一份血液库存报表格外刺眼:目前B型、O型血液库存仍濒临警戒线。“这次市民的响应非常踊跃,但我们面临的困境是长期的。”李永红说。
造成血库紧张的,是多重因素的叠加。首先是季节性影响,随着秋冬季气温降低,街头流动献血人数大幅下降。“天气一冷,大家出门的意愿变弱,献血屋的人流量明显减少。”李永红介绍,今年前8个月,献血人数总体下降17%左右,但因各种因素,医院临床用血量下降了12%左右,血液库存勉强能够满足需求,但进入秋冬季节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临床用血量持续攀升,9月份和10月份的献血人数下降约27%,供需矛盾日渐加剧。
更让人担忧的是,献血群体的萎缩趋势明显。以往,中心血站的两辆采血车每周都会前往各个县区采血,高峰时每天能采集四五十人,最高可达八九十人。而现在,每天仅能采集20人左右,降幅超过五成。为了弥补采血量不足,采血车不得不延伸到乡镇,但效果依然有限。以前全市各团体献血活动较多,企业、学校、机关单位都会主动组织,现在这样的活动也少了,尤其进入冬春献血淡季,用血紧张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网络上的不实言论,也成为阻碍市民献血的重要因素。“现在网上有很多负能量信息,说献血对身体有损害,这些谣言让不少人产生了顾虑。”李永红解释,科学研究表明,健康适龄公民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对身体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科普引导,很多市民被谣言误导,放弃了献血的想法。
为保障临床用血,市中心血站已采取延长服务时间、增加下乡频次、加强科普宣传、动员团体献血等措施,但仍难以填补缺口。“血液无法人工合成,只能依靠自愿无偿捐献,这是唯一来源。”李永红强调,短期爱心热潮可贵,但更需要市民成为长期献血者,才能持续守护生命之源。
血浓于水,情暖晋城。期待更多市民加入长期献血队伍,以持续的善意为生命助力,共同守护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