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插上“健康”翅膀

——晋城奋力绘就健康乡村建设新图景

发布时间: 2024-10-30 11:25:43 信息来源: 太行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田间地头药草金黄,村路巷陌整洁干净,卫生室里秩序井然……深秋时节,漫步晋城,一幅幅健康乡村新图景生动呈现。

乡村振兴,健康先行。近年来,晋城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统筹资源、下沉一线、协同推进,不断夯实健康乡村发展根基、提升健康乡村建设内涵,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插上了“健康”的翅膀。

亮点工作

健康晋城建设连续4年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专章部署。

晋城连续13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累计创成2个国家卫生县、3个国家卫生乡镇、42个省级卫生乡镇、455个省级卫生村(社区),创建率保持全省前列。

全市87%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能力标准,42%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占比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新改扩建村卫生室302所,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标准村卫生室建设全覆盖。

全省首家实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市级统筹,全市享受参保资助、住院救助、门诊救助的困难群众累计达39.8万人次,统筹救助资金约1.37亿元。

推进长护险试点,累计为3957名失能人员提供护理服务。

为每个乡镇配备1-2辆救护车,平均急救响应时长不超过15分钟。

以沁丹两河沿线污水治理为突破口,对268个重点村“改污、改厕、改水”一体推进,污水治理覆盖率由27%提高到70%。

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切入点,全域推进“五大行动”,三星级以上村达到75.8%。

以生态修复治理和绿化品质提升为发力点,深入开展三年行动,建成1089个生态园林村。

甄选129个村落和108个明清院落,以“太行人家”为统一品牌,精心打造庄园、云锦、水墨、古韵四大系列特色村院,探索形成医疗康复、社区颐养、运动康养、乡村田园等“8种康养模式”。

以乡村e镇和涉农专业镇建设为抓手,将全市独具特色的14个地理标志和106个绿色有机农产品由田间推向市场。

依托百万亩连翘等中药材资源,研发出300多种中医药康养产品。

以城带乡

健康资源配置逐步优化

“以前去镇上查血糖、开药,现在家门口就行,还能用医保!”高平马村镇永安村卫生室里,患糖尿病多年的李大爷感慨万千。曾经这里只有“老三件”,稍有点大病就得去镇里、市里,如今村卫生院血糖仪、血氧仪等设备齐全,药品也有上百种。

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米”,直接影响着乡村群众健康保障力度和获得感。为此,我市坚持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不断优化健康资源配置,统筹提升全域医疗服务能力。

在市级层面,建成市人民医院新院区,与阜外合作建设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实施市妇女儿童医院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引进183名全国一流医学人才,全市医疗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在县乡层面,以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试点市为契机,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改扩建和医疗设备更新换代,推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硬件提档、软件提升,不断筑牢广大基层群众健康屏障,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

市卫健委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中,87%达到国家能力标准,42%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占比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新改扩建村卫生室302所,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标准村卫生室建设全覆盖。

不仅如此,全市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均已实现医保定点管理“村村通”;首家实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市级统筹。截至目前,我市在困难群众救助方面成效显著,享受参保资助、住院救助、门诊救助的困难群众累计达39.8万人次,统筹救助资金约1.37亿元。

防治结合

健康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医疗服务水平直接关乎健康乡村建设的成效。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群众对健康的期待也水涨船高,不仅要求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期望看病过程舒心惬意。为此,我市紧紧围绕群众的健康需求,全力以赴完善健康服务体系。

筑牢“防”的屏障。一方面推动普惠健康服务全覆盖。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1+1+X”组合式签约团队(1名乡村医生+1名乡镇卫生院医师+若干名县级医院或二、三级医院医师),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健康干预等基础性服务。发挥传统中医药“治未病”的独特优势,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中医馆,80%以上的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坚持医防协同、关口前移,26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派驻疾控监督员,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另一方面聚焦重点人群精准服务护健康。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免押金住院等优质医疗服务,全力保障脱贫群众健康需求。加强预防接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全省第一。免费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两癌”筛查,提升出生人口素质和妇女健康水平。6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所有养老机构全部签订医疗合作协议。推进长护险试点,累计为3957名失能人员提供护理服务。

提升“治”的能力。一方面,推动医疗卫生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乡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组建以晋城市人民医院、晋城市大医院为龙头的两大医联体,建立三级医院包县、二级医院包乡镇、乡镇卫生院包村的对口支援体系,畅通转诊通道。同时,推动专家下沉。省、市三甲医院专家300余人次常驻基层坐诊指导,21支市县巡回医疗队定期巡诊,“百名中医师基层行”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惠及全市全部乡镇。另一方面,深化县域医改让信息“多跑路”。建成全市域影像数据中心,推广“互联网+远程诊疗”,县域医共体内部实现数据互通、业务协同。陵川县依托王红星博士工作站,在松庙睡眠小镇设立康养服务基地,为村民和游客提供远程诊疗服务;高平市通过实施“行走的医院”项目,为基层医生配备智能化“全科医生助诊包”,有效满足群众常见病诊疗需求。

共建共享

健康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推进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宜居是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泽州县高都镇岭上村有两处水塘,一处原为村民饮用水池,约有四百年历史,另一处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而成。两处水塘被村民形象地称为岭上村的两只“眼睛”。近年来,因无人管护和乱排乱放,“两只眼睛”一度成了纳污池。去年以来,岭上村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为契机,同步开展改污、改水、改雨水、改厕和改电线通信入地等“五改同步”工作,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治理措施,使原来蒙尘变黑的两只“眼睛”重现清澈。

近年来,岭上村这样的环境整治行动在我市广泛开展,以沁丹两河沿线污水治理为突破口,对268个重点村“改污、改厕、改水”一体推进,污水治理覆盖率由27%提高到70%;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切入点,全域推进“五大行动”,三星级以上村达到75.8%;以生态修复治理和绿化品质提升为发力点,深入开展三年行动,建成1089个生态园林村。与此同时,连续13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累计创成2个国家卫生县、3个国家卫生乡镇、42个省级卫生乡镇、455个省级卫生村(社区),创建率保持全省前列。

健康乡村看“颜值”、更要看“内涵”。今年夏天,大地流彩·晋城市第二届“村BA”篮球冠军赛持续霸屏:赛场就设在村民家门口,球员大多是本地农民,出家门不远就能到达篮球场。这场看似土味十足的“村BA”篮球赛,一时间在晋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村BA不仅仅是一项乡村篮球赛事,更是一种健康生活理念的推广。”在健康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我市深刻认识到引导乡村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六进”活动,将健康知识送进乡村的各个角落;积极举办“健康达人”评选,激发乡村居民追求健康生活的热情;大力推广“健康知识进万家APP”,让健康知识更加便捷地传播到每一个家庭。同时,我市还着力推进老旧体育设施改造升级,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运动条件。并精心打造了丈河骑行环线、横河运动小镇、卧龙湾康养小镇等康养业态,进一步丰富了乡村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

因地制宜

健康乡村产业方兴未艾

在推进健康乡村的进程中,健康产业正逐步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引擎。

在太行山南麓、晋东南腹地,陵川县附城镇丈河村作为我省健康乡村建设试点,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将连翘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确定为调产增收的优势产业。其种植面积达到2000余亩,全村年均产值超过300万元。村民杨安平表示:“咱是正儿八经的连翘种植农户,收成好的话,1年能卖8万元。”

同样,位于“太行一号”公路沿线的高平市寺庄镇釜山村,抓住发展契机,凭借旧宅古院、田园风光、自然景观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建设。先是建起了驿站,完善了基础服务设施,接着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随后建起了民宿。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山水观光、餐饮休闲、古村民宿、时代体验、果蔬采摘等田园综合体新业态,让原本沉寂的村庄重新焕发活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享受慢生活,体验乡村生活。

晋城立足乡村特色资源,积极探索健康产业发展之路。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牵引,以“太行人家”为统一品牌,精心打造庄园、云锦、水墨、古韵四大系列“百村百院”,探索形成医疗康复、社区颐养等“8种康养模式”。以乡村e镇和涉农专业镇建设为抓手,将全市独具特色的14个地理标志和106个绿色有机农产品由田间推向市场,特别是依托百万亩连翘等中药材资源,研发出300多种中医药康养产品,带动更多群众融入健康产业、共建健康乡村、同享健康生活。

从健康乡村出发,向全面振兴而行,一幅充满现代气息的“太行山居图”正在晋城大地加速铺陈。

美好生活因健康而始,乡村振兴以健康为基。晋城必将持之以恒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不断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为加快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护航赋能,为乡村振兴筑牢更加坚实的健康基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