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连绵阴雨裹着湿冷的风,土壤泡得发黏、空气裹着潮气,我市秋粮收获正面临“抢时间就是保收成”的严峻考验。市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紧急部署,40余名农技人员带着设备手册、揣着应急方案,分赴6县(市、区),一场与天气赛跑的“护粮行动”,在泥泞田地上迅速铺开。
高平农投集团抢抓降雨“空窗期”,组织机械与农户协同作战,全力抢收6000亩红薯,确保应收尽收。牛刚 李茜 张超坤摄
10月13日,天气放晴,在阳城县次营镇南次营村的田地里,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组织群众抢抓降雨“空窗期”,开展玉米收割作业。脚下的泥土一踩一个坑,鞋帮沾满湿泥,农技人员却顾不上擦拭,快步跟在履带式收获机旁,扯着嗓子向驾驶舱里的农机手喊话:“师傅,左前方地块洼,往高岗处调调方向!别压了没割的玉米秆!”轰鸣声中,收获机的履带碾过湿土,金黄的玉米棒顺着传送带“哗啦啦”落入粮箱。
“前几天下雨,地里烂得像糨糊,轮式收获机一进去就陷住,200亩玉米在地里泡着,我夜里都睡不着!”阳城县帮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老板蹲在田地上,手指搓着刚摘下的玉米穗,语气里满是后怕,“还好农技专家来了,当天就帮我们协调了履带式收获机,只要天不下雨,最多10天就能收完,这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抢收下来的湿玉米,最怕“二次受损”。在次营供销合作社惠农服务中心的烘干点,热浪混着玉米的清香扑面而来。烘干设备“嗡嗡”运转,经过脱粒机后,金黄的颗粒顺着传送带涌入烘干仓,玉米粒碰撞的“沙沙”声不绝于耳。农技人员则守在操作台前,紧盯显示屏上跳动的温湿度数字,时不时伸手调整旋钮。
“以前没经验,烘干的玉米要么硬得像石子,要么摸着手心发潮,卖粮时总被压价。”次营供销合作社主任燕锦社指着刚出仓的玉米,满是欣慰地说,“现在有专家盯着,每批玉米水分都达标,抓一把在手里,干爽又饱满,后续卖粮也有底气了!”据介绍,目前该烘干点每天能处理200吨湿玉米,为周边农户提供了便利。
截至目前,市农业农村局已向6县(市、区)派出6支技术指导组,协调各类收获机具1600余台、烘干设备23台,全市累计收获秋粮51.37万亩,烘干存储粮食2480吨,最大限度降低了阴雨天气影响。
“接下来,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加派应急抢收队,支援进度慢的县区。”市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副主任李芳说,除了抢收,农技人员还将同步指导秸秆还田和小麦播种,“既要让秋粮应收尽收,也要让秋种应种尽种!”(记者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