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资助学,是我们父女两代人坚守的初心,只要我的身体能行,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在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的廉政教育基地,毕腊英正和村民们坐在一起,结合自身的助学经历,畅谈近期学习感悟和农村发生的喜人变化。
今年61岁的毕腊英是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她靠着养猪、种地坚持捐资助学,30多年累计捐资50多万元,奖励和资助教师和学生1000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毕大姐是一位很朴素的人,养猪、磨粉、种地……不管挣钱多不容易,都坚持捐资助学,今年‘六一’的时候,还会为伯方小学的孩子们送上学习用品,孩子们拿的奖状上都写着‘毕腊英教育基金’。”村民郭素香说。
当谈及捐资助学的经历时,毕腊英说父亲对她的影响最为深刻:“父亲小时候因为家庭困难,只上了1年学,生活中吃了没文化的苦。当他发现有孩子念不起书时,就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于是走上了捐资助学的路。”
然而,1992年,毕腊英父亲因车祸不幸离世,当时,他资助的学生中有的还没完成学业。捐资助学是否要继续下去?毕腊英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
捧着父亲留下的记载着受助学生情况的橘黄色笔记本,毕腊英眼前浮现出了一张张期盼的面孔,她下定决心。“捐资助学不能停!我不能让孩子们再一次失学,再苦再累我也要把猪喂好,多挣钱,让那些没有完成学业的孩子们能够继续上学。”
就这样,毕腊英毅然接过父亲捐资助学的接力棒,和丈夫一起起早贪黑,磨粉喂猪,省吃俭用攒下钱来,继续坚持捐资助学。但在2017年,为了响应国家环保政策,身为共产党员的毕腊英,主动带头无条件地关闭了自己辛苦经营30多年的猪场。
猪场关闭后,毕腊英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她并没有停下捐资助学的脚步,靠着自己种的6亩玉米地和丈夫打工挣到的钱,继续来帮助孩子、奖励老师。
这些年,她先后设立了“毕腊英教育基金”“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毕腊英助学基金”,与失学儿童结对子、帮扶困难家庭学生、奖励优秀教师,倾尽所能帮助他人。
“她把自己的积蓄捐助给了需要帮助的学生,帮他们完成学业,让孩子们有书读。毕大姐坚持做一件事,坚持了30多年,她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村民常晓燕有感而发。
“信仰”的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毕腊英捐资助学的事迹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她先后获得了全国扶贫贡献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同时连续三届当选全国党代表,积极履职尽责,做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把基层的声音带到会上,把党的好政策、好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
“1995年入党后,我就告诉自己,我不仅是父亲的女儿,也是党的女儿。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是我的根,我会继续扎根农村,在捐资助学的同时,也要将党的政策宣传到基层,做好农民的贴心人、知心人。”毕腊英饱含深情地说。
责任编辑: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