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国廷(1932-1999),出生于泽州县李寨乡杜河村贫苦农民家庭,1952年参加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近5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先后担任南村公社党委书记、晋城县委副书记、武乡县委书记、晋东南地区农牧局局长、晋城市农牧局局长等职,始终坚持“四不”原则,即:待遇面前不伸手,荣誉面前不抢头,手中有权不滥用,遇到便宜不贪占,堪称为政楷模。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原部长翟富中赋诗赞曰:“一身功力难脱颖,只知躬耕不效鹦。无悔潇洒上路去,留得清风迪后生。”
1969年至1973年,段国廷在南村公社任党委书记,每天早起就往田间地头跑,不是和社员一块劳动,就是向老农征求意见。哪一块地缺苗断垅,哪一块地正在闹草荒,他一清二楚。
1974年,他调任晋城县副书记,分管农业,为了摸清全县的农业生产状况,几乎跑遍了全县的六百多个大队,每年夏秋两季组织基层干部进行田间观摩,他事先总要亲自看一遍,避免一般化的指导。因此,许多老百姓都称他是“实干书记”。
当时晋城县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上马了郭壁、焦河和梯底三项工程,段国廷任总指挥兼梯底水电站政委。他与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日日夜夜坚守在工地,仅用时3个月,就在地质恶劣的悬崖峭壁上凿通了三条长达20多公里的公路。为了赶在汛期前完成大坝回填工程,他豁出命来带领大家连明彻夜地干,带头脱鞋下水和大伙一起挖泥沙、搬石头、扛水泥、搞浆砌。在他的带领和鼓舞下,干部和民工们打成一片,硬是把3个月的工期缩至25天,抢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了任务。
1977年至1983年,他先后任武乡县委副书记、书记等职,派人到外地请来种菜能手,陆续引进29个蔬菜品种,使全县蔬菜面积增加到一万九千亩;迅速推开土地承包责任制,因地制宜带领武乡人民栽桑养蚕,发展多种经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段国廷常教育身边的同志,为官存正气,从政树廉风。1982年,任武乡县委书记时,一位上级领导授意他提拔两个人,地委的一位主要领导甚至对他许愿:“这件事办好了,你就回地区当副专员。”他却说:“这样做,一来违背《选举法》,不符合组织程序;二来我也没有这个权利。如果让我这么干,我无法交待武乡人民。”他宁愿不升迁,也不干违背组织原则和人民意愿的事,表现出天下为公、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
在日常生活里,他也没有丝毫松懈。1972年春节前,段国廷在南村公社任党委书记,机关司务长给每个人调剂了五斤白面,并自作主张给他捎回了老家。没想到,大年初四上班时,段国廷冒雪走了70多里山路又把那五斤白面送回了机关司务处,还嘱咐他不要声张。他担任晋城县办公室主任期间,大儿子在晋城二中上学,当时生活很艰苦,儿子经常吃不饱,机关食堂的伙食相对好一点,但他始终不允许儿子到机关食堂上灶。学校组织义务劳动,大儿子到机关借平车用,机关的同志已帮忙给借了出来,没想到他碰见后拦住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果大家都来借,那不乱了套?机关的东西,不能随便往外借!”
1974年冬,他就任晋城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家属随他进城时,随身携带的仅有土改时分到的一口木箱,就这件唯一的宝贝还被老鼠啃了个大洞,但他始终视若珍宝,这口木箱就一直陪伴他家多年。1975年,他的大儿子结婚时,就连与他一起共事十四年的老部下陈满朝都没有通知。他当时给家人约法三章:一不准贴对联,二不准放鞭炮,三不准请客。连亲戚朋友都没有通知,家人悄悄压了五斤饸饹面,就算给儿子办了喜事。
1980年代初,他在武乡任职时,上有老,下有小,还要供养两个侄儿上学,家里粮食不够吃,钱也不够花,当时,他妻子就到武乡县二轻局的一个缝纫社上临时班,每月工资十八元。1982年清理临时工时,身为县委书记,他带头叫妻子第一个下岗。另一方面,尽管生活艰难,他仍带头自费订阅报刊杂志。在他的带动下,县级各个部门领导也自费订阅报刊,共节约行政经费六千多元。他对家人、亲属严格要求,对同志,对人民却满腔热忱。一次,有个叫周龙发的小同志生病了,他得知后亲自把周龙发送到医院治疗。还有一次,陈满朝因为下乡着了雨,半夜里突发急性肠胃炎,他得知后,连夜把陈送到医院,直等输了液,症状缓解才离开。
1999年11月,段国廷因病医治无效在晋城逝世。家属和亲友们清点他的遗物时,发现他没有给老伴和子女留下任何遗产,相反,倒留下上万元的外债。他去世时,许多与他共过事的老上级、老同事、老部下纷纷拍电报、写文章、送花圈以示怀念。市委、市政府在挽联中颂赞:“政绩卓著才气横溢似泰山巍巍写青史;胸怀坦荡高风亮节如皓月辉辉昭后人。”对他的一生予以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 靳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