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绸、珐华、铁器三大优势产业多元发展,合唱音乐剧《太行号兵》、舞蹈《二十八星宿》等新剧好剧创作排演,“非遗+产业”“非遗+直播”让传统工艺和文化破局“出圈”……近年来,我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多点发力、多元创新、融合发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多点发力
让非遗“兴”起来
初夏的清晨,高平市陈区镇魏庄村凤林刺绣厂内,绣娘们围坐在一起,以针为笔、以线为墨,飞针走线间,一个个精美的图案跃然指尖。
“‘高平绣活’是我们高平的一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同当地民众的服饰、礼仪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高平绣活”传承人赵翠林介绍,自创办刺绣厂以来,“高平绣活”品牌不断提升,影响力越来越大,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通过订单式培训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为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日益健全;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逐年递增。除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外,市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传统工艺项目发展,每年对约60家企业进行奖补;2020年,成立“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研究等工作……在系列举措的共同推动下,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呈现出数量递增、分布广泛的特点,以侨枫瓷业、朝元窑、后则腰琉璃厂、侯氏琉璃、三馀堂为代表的珐华琉璃企业百花争艳;以晋韵堂、相府一品、晋艺坊、阳阿匠人、泽阳铁韵等为代表的铸造企业致力打造“中国铁艺文化之乡”;以吉利尔、禹珈豪、红萍服饰、凤林刺绣、马良刺绣为代表的传统丝织刺绣企业声名鹊起,形成潞绸、珐华、铁器三大优势产业多元发展新态势。
此外,我市积极壮大人才队伍,培育青年传统工艺项目传承人,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2023年组织开展第四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其中新增传统美术类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人、传统技艺类22人。同时,引导传统工艺类项目传承人积极申报工艺美术大师,取得了丰硕成果。
多元创新
让非遗“活”起来
耍狮子、担花篮、划旱船……今年春节期间,在我市一些广场、景区,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伴着欢快热闹的小调,自编自演的民俗表演轮番登场,动作灵活、惟妙惟肖,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叫好。
“春节期间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年味儿更足了!”市民王立文兴奋地说,这些活动不仅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更传承和弘扬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家对晋城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当下,扎实推进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就是要不断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让原本就属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非遗重新嵌入“新日常”。
我市相关部门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历史底蕴,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心组织作品创作工作,持续打磨提升作品。相关剧院以府城玉皇庙的元代彩塑二十八星宿为题材,创排了舞蹈《二十八星宿》,通过艺术的形式充分展现了文物活化利用成果;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平绣活”为题材,创排舞蹈《针尖藏日月 十指绣春风》;以陵川县号兵为题材,创排了合唱音乐剧《太行号兵》……一大批新剧好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送戏下乡”等,深入挖掘民俗与非遗的文化内涵,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技艺交流和展示平台。此外,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让更多的群众零距离认识非遗、触摸非遗、了解非遗、珍爱非遗,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融合发展
让非遗“潮”起来
非遗文化传承千年,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内涵。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传承企业等利用非遗项目资源,结合现代生活需求,衍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为现代人所喜爱的非遗文创产品,涵盖家居装饰、美食小吃、生活用品等,以“非遗+产业”“非遗+直播”的形式让传统工艺和文化破局“出圈”,拓宽了非遗文化传播渠道,带动了经济发展。
“枣糕,谐音‘兆高’,预兆来年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直播间,主播正在介绍手中的润城枣糕。润城枣糕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润城镇以发展“小枣糕 大产业”品牌为目标,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枣糕产业。2023年,累计销量枣糕60余万个。
为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皇城相府景区在近年举办了金秋旅游文化节,保护与传承皇城村重阳节习俗,活动期间八音会、上党梆子、上庄秧歌、阳城道情、顶桩等非遗节目接连演出,营造出火热的活动氛围,剪纸、面塑、泥塑、珐华、砖雕、阳城冶铸文创、泡麦面馍、阳城烧肝等一系列非遗产品讲述着皇城相府悠久的历史文化;司徒小镇景区依托“司徒铁花技艺”精心打造的大型室外实景表演《千年铁魂》成为景区的龙头产品,每年吸引近百万游客慕名观赏,《千年铁魂》的大火也带活了景区内如泥皮画、伏姜、玻璃咯嘣、社火表演等其他非遗项目,景区文化旅游业态也更加立体,对发展夜间经济提供了支撑;大阳古镇景区一直以建设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空间为己任,大阳剪纸、大阳馔面、大阳手工制针技艺、大阳二鬼扳跌、泽州秧歌、泽州鼓书、泽州铁货制作技艺、古建木雕等非遗项目长期入驻并贯穿景区……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年“五一”期间,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游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晋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社会基础雄厚、后劲十足。”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文化在晋城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程才)
责任编辑: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