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市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健全完善“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持续用好“人才新政20条”,积极构建“1+6”柔性引才政策体系、推进“七个一批”引才工程、开展“人到山西好风光”“引凤兴晋·城就未来”主题宣介,持续深化省校市校合作“12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
坚持党管人才,确保人才工作方向“不跑偏”。推行“三清单三会三落实”,梳理“三个清单”即《省校市校合作重点任务分解清单》《全市人才工作重点任务清单》《人才工作专项考核指标落实清单》,建立了“清单任务、公开承诺、跟踪督办、定期晾晒、限时办结”闭环式工作落实机制;“三会”“三落实”即每周召开人才工作科室工作碰头会,落实全省人才工作新部署新要求,每月召开“12大基地”牵头单位工作例会落实深化省校市校合作“12大基地”建设工作情况,每季度召开成员单位工作调度会落实推动“政企进校园”“人才服务月”等活动。推行“1+2+N”结对子,创新开展以“引凤兴晋·城就未来”为主题的“1+2+N”联动进高校系列宣介活动,精准对接目标高校,共签约合作项目93个。推行“四个一”聚人心,即“一本专家簿”,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编制《市委联系服务专家名录》,厅级领导常态化开展“问候、问情、问需、问策”;“一批研修班”,440名市委联系服务专家和人才专职工作者赴扬州等地开展了7期国情研修班;“一期专题片”,推出《引凤兴晋·城就未来》人才专题片,首期推选10名本土杰出人才、10名柔性引进人才,多形式宣传他们在我市的奋斗历程;“一封家乡信”,发放《致晋城籍在外乡贤的一封信》,诚邀在外人才助力晋城高质量发展。
坚持机制牵引,打好人才引育“组合拳”。举办“全国半导体真空科学仪器暨第三届全国锑化物半导体与光机电系统集成大会”等高端学术会议,发挥范守善院士等“旗帜型”专家人才引领作用;与中国石油大学签署沁水煤层气老区挖潜改造技术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推进百万亩连翘基地等项目合作建设;依托中国社科院成立的“一院两站”,创新采用种苗脱毒、高垄育苗等新技术,发展富硒红薯基地5万亩;成立东承鑫泰能源研究院,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为首席科学家,每年投入2-3亿元研发经费开展碳捕捉与碳封存、应用新材料等前沿研究;从北京、重庆等地柔性引进100余名高层次医疗人才,累积服务群众近万人。2023年全市共柔性引进博士及副高以上人才541名。依托开发区转型主战场,采取“企业+职校+技能人才+项目”的打包模式,超前针对性培育一批技能人才,2023年我市累计发放技能提升补贴4414.45万元,新增技能人才3.95万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47.75万人。
坚持调研开路,聚焦难题破解“靶向性”。聚焦政策执行“中梗阻”问题,出台《晋城市柔性引才实施办法》,明确柔性引进对象、方式、步骤程序、政策支持、考核管理等,配套制定医疗、教育、产业、农业、央企高管、技能人才6方面实施方案。聚焦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匹配问题,组织开展“政校企”联合调研,推动建立我省首家产教融合共同体;用实用好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晋城市企业服务平台,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推广、高校对接、项目合作、政策匹配等服务,通过科技特派员、服务驿站等方式,为企业解决各类技术难题400余个。聚焦“12大基地”建设成效不明显问题,抽调专业人员组建6支队伍赴各县(市、区)开展调研走访,推动“人才、技术、项目”全方位对接合作转化,去年年底全市有各类基地1125个,新签约合作项目或协议508项。
坚持发展优先,提升服务人才“精准度”。大力推进省、市创新平台建设,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众创空间、大师工作室等创新创业平台99个,截至目前共建有305个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项目;推进“人才飞地”及“双招双引”工作站建设,在北京、上海、郑州、西安等地新建8个招才引智(“双招双引”)工作站。集中开展“人才服务月”活动,举办了“中医夜市义诊”“农业专家基层行”等20项服务活动。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住房方面,发放购(租)房补贴35万元;医疗方面,出台《晋城市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服务实施方案(试行)》,推动建立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教育方面,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28人,为3002名学子发放大学生实习实训生活补贴453万元;平台建设方面,加快建设“码上通办”人才服务平台,构建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一事一议”方面,支持解决医疗、教育领域急需紧缺人才21人的编制岗位事项。
新年新气象。我市近日召开的今年首次人才工作推进会,对新一年人才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市委人才办主任闫向旭表示,下一步,要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开年即开跑、开局即冲刺的状态,深入实施人才计划,锚定重点产业引、聚人才,积极开展好“人到山西好风光”“引凤兴晋·城就未来”“人才服务月”系列活动,推动“码上通办”人才服务平台实体化运行,不断提升人才吸附力、承载力。(高欣)
责任编辑: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