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姓党”

发布时间: 2019-06-27 10:10:00 信息来源: 晋城在线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党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都为党和国家做出了特殊贡献——老党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党龄比新中国的年纪还要长——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在我市,中国共产党党员有15万人,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仅有159人。这群人稀少且珍贵,党的98岁生日来临之际,听听他们有什么心里话想要对党说。

    铭记历史 牢记党恩

    常林保,1928年12月出生,泽州县大箕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六大战役,数十次战斗,曾任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一八五师五五团二营六连副团长。

    在常林保老人的写字桌上,一张他与爱人常月兰的结婚照静静地压在玻璃板下面。照片中的常林保潇洒俊逸,眉宇间透露着英勇和正义。老伴常月兰说,常林保现在记性不太好了,却唯有对曾经经历的战争念念不忘。回忆起那一段往事,常林保印象深刻的是在1948年4月的临汾战役中,他在前线得到了人民的一个慰问袋,便用它来装手电筒,一起放在了随身的挎包里。一次战斗中,敌人的子弹击中了装在他挎包里的慰问袋和手电筒,让他侥幸活了下来。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常林保至今仍保存着为他负伤的慰问袋和差点要他性命的那颗子弹皮。同时保存完好的还有部队第一次发给他的军装和皮鞋,以及曾被授予的各种勋章。老人小心翼翼地将它们装在一个专用皮包里,每隔两年都会穿上来拍照留念。

    在常林保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常春亚、孙子常鹏琪也先后参军入党,保家卫国。现如今,常林保老人一家四世同堂,和乐美满。每当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总是会说“我要感谢党,是党带给我现在美好的生活。” 

    不忘初心 永葆本色

    和怀德,1928年6月出生,泽州县川底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晋南、宛东、宛西、豫东、淮海、渡江、广东、广西、解放云南等重大战役,曾任昆明军区步兵第四团上尉军医。

    和怀德老人是家中独子。战争来临,他毅然舍小家、为大家,积极投身部队,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军前,和怀德没有念过书,也不认识字。到了部队,组织教他学习,催他进步,让他在思想和行动上都积极与党组织靠近。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部队将和怀德派送到云南大理进行系统的医理学习。1964年转业后,和怀德被分配到曾经的晋东南荣军疗养院,为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中的复员军人进行康复疗养,直至1990年光荣离休。和怀德说:“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好好为党服务,听党的话,服从党的调动。”从一名普通的卫生员,到业务精湛的上尉军医,是党和部队培养了他,他也将所学专业和技能毫无保留地回馈给了党和部队。

    离休多年的和怀德始终不忘党恩,每天,他都要通过电视、报纸、手机来了解新闻动态,时刻关心关注着党的事业。生活中,和怀德一直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教育子女和后辈要“听党话,跟党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和怀德老人时常这样说。

    树立家风 传承党风

    贾培宏,1927年3月出生,沁水县郑庄镇杨树庄村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省六届党代表、晋城市一届人大代表、高平县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享受副厅级待遇。 

    现年92岁的贾培宏双耳丧失了听力,与家人交流仅靠着一个小小的写字板。交谈时,零星的回忆片段拼凑出了老人饱经风霜又高洁清廉的一生。贾培宏出生贫穷,7岁为家还债,在地主家做了8年长工;贾培宏思想进步,15岁受党的教育影响,走进学堂学习文化知识;贾培宏学习刻苦,被校党支部列为重点培养对象,17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贾培宏勤奋努力,48岁任高平县委书记,带领全县脱贫致富;贾培宏正派无私,58岁任晋城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为全市普法教育、依法治市工作做出贡献。在贾培宏办公室的墙上,“毕生为民做贡献,到老不忘党恩情”成为他一生勤政无私的座右铭。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净化心灵,知识陶冶情操,在贾培宏身上有了切身的体验。对待子女教育,贾培宏更是严于律己、言传身教,还提出了“三严”家训:遇到困难要自力更生解决,不等靠要;过好日子要靠劳动养人,不纳异财;为人处世要善行吃亏,不占便宜。良好的家风教育,让贾家子女后辈修身、立德,成人、成才。贾培宏四个子女和媳妇、女婿都是大学生、共产党员,四个孙子辈都是研究生。贾培宏说:“是党赋予了我新的生命,是党给了我晚年幸福的生活,党的恩情永生不忘。

    他们曾经坚韧挺拔,他们曾经意气风发。是时光,在他们的脸上刻下沧桑;是岁月,将他们伟岸的身躯压垮。他们说,党恩难忘,却忘记了自己的牺牲与奉献。他们说,永不叛党,用韶华垂暮来践行对党的信仰。他们用生命和血汗,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定。珍惜他们,关爱他们,让他们晚年幸福,后顾无忧,是我们年轻一辈的使命与担当。(撰稿:张培 韩艳帅 宋鹏鹏)


责任编辑: 张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