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区域协调 共谱发展协奏曲

——我省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24-03-09 09:05:02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这一内容引起了我省代表委员的广泛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过去一年,我省加大贯通融合力度,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加大公共服务力度,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新的一年,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充分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加快转型升级,更好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资源倾斜乡村

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

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吕梁市,经过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吕梁篇章。

在全国人大代表、吕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勇看来,当前城乡资源的配置仍有不均,导致农村与城市之间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差距拉大,加剧了农村人口流出和空心化等问题。

针对乡村人口变化趋势,近年来,吕梁市将大量资金资源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实施农业生产托管“二三四五”模式,托管服务面积204万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完成191万亩,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全市综合机械化率达66.64%,在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复垦整治撂荒土地、解决农村“空心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带动脱贫群众增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982元,增速16.5%,排名全省第一。

张广勇认为,将资源向乡村倾斜,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他建议,一要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二要提高大型农机购置补贴标准。三是加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支持力度。完善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加快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推进土地流转,破除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障碍。四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使用、金融服务、转移支付等方面给予基层倾斜,支持地方政府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建设,解决农村居民和下乡创业者后顾之忧。

健全政策制度

吸引人才返乡入乡创业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可以带动产业转型发展,产业兴旺又能进一步吸引人才回流,形成良性循环。可以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大同大学煤基生态碳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建国认为,要把人才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坚持把人才振兴放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引才、聚才、留才,优化人才队伍,持之以恒招引人才。赵建国在调研中发现,本土人才更熟悉家乡、热爱家乡,更愿意建设家乡、奉献家乡。

赵建国表示,没有人才作支撑,再好的资源、再好的产业、再好的环境也难以发挥出全部作用。让返乡创业青年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要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他建议,出台人才回流政策,完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支持大学生和本土在外人士返乡创业,通过政策吸引、资金支持、情怀感召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乡兴业创业。要加强校企联动,建立产教学融合的本土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开展特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土特产品电商销售等精准培训,开展省级层面技能大赛,大力培养本土人才。

建立评定机制

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

城乡融合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补齐乡村发展短板,不仅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市场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刘寨村党支部书记程玉珍一直关注着粮食价格与农民增收问题。在她看来,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的头等大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种粮人口持续减少,农村老龄化程度快速提升,“谁来种地”的问题依然严峻。

程玉珍在工作和调研中发现,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了种粮农民数量逐年减少、年龄偏大、总体素质偏低、副业化的趋势,年纪大的农民种不动地,“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同时,粮食生产效益持续偏低,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显示,三大主粮的亩均净利润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因此,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核心是要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稳定种粮者队伍,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程玉珍建议:建立职业种粮农民评定机制。由县(区)级以上农业部门组织制定职业种粮农民评定办法,成立专门评定机构,要经过系统粮食种植专业技能培训、考核,对符合条件者颁发相关级别职业种粮农民证书。(本报北京电 本报记者郭宁


责任编辑: 张娅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