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终于有机会踏进“太阳晒不到,雨淋不到”的工厂。对何育霞来说,这是件想不到的大喜事。
何育霞曾是沁水县固县乡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号角的吹响,作为易地搬迁对象的何育霞把家搬到了沁水县固县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富茗小区。为了解决搬迁户的后顾之忧,沁水县在富茗小区附近建起“春晖农业扶贫车间”,安排她到车间上班。“现在不用种地了,上班每个月挣2000多块钱,住的条件好了,工作舒心,人也更有精神了。”说起现在的生活,何育霞笑得合不拢嘴。
从平房到楼房,从农民到工人,从靠天吃饭到按月领工资,这是何育霞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在脱贫攻坚中,作为省级贫困县的沁水县创新方式方法,坚持把建设扶贫产业项目、创建扶贫车间作为推进就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易地搬迁后续产业,通过企业“点对点”接收贫困劳动力,进一步拓宽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让贫困人口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走在沁水县固县乡春晖农业扶贫车间,只见数十名工人正在忙碌着,蟹味菇已经培育完成,即将出菇,经过工人师傅的包装以后,马上送往江苏、河北等地。春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现代化食用菌企业,集种植、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于一体,年产菇3600吨,产值3000多万元。“目前,我们基地主要生产的是蟹味菇,日产菌菇可达4万瓶,主要销往河北、江苏、北京、郑州等地。”春晖农业扶贫车间负责人张青林表示,下一步公司还将扩大规模,争取日产菌菇达到8万瓶,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小小菌菇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就业,作为沁水县固县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的后续产业基地,春晖农业扶贫车间就建在了安置点的对面,80余名搬迁人口在这里就近上班。
“嗒嗒嗒……”缝纫机发出的声音在车间回响。离春晖农业扶贫车间不到50米的地方,又一家扶贫车间的务工人员正紧张忙碌着。“现在一听到缝纫机的声音,心里就感觉很踏实。”在百舒康服装家纺有限公司上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素芳凭着多年的缝纫经验,选择在这里上班,“每天8点上班,中午11点半下班,回去能赶上做饭,干活不累,挺轻松的。”
易地搬迁,解决群众就业是关键,也是搬迁户最迫切的愿望。固县乡通过引进春晖农业和百舒康服饰加工两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120名劳动力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固县乡乡长崔勇说:“我们以扶贫车间为载体,把村民嵌入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去,让他们走出土地,走进车间,通过劳动提高技能、增加收入,实现自我价值,进一步提高他们增收致富、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扶贫要扶志。今年44岁的李青霞是张村乡芦坡村的贫困户,2019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龙港镇杏园社区,从农村来到县城,找工作是她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了解决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在沁水县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在社区附近建立起了一个扶贫超市。李青霞说:“杏园超市一开业,我第一时间来报名。现在我是一名验货员,月工资稳定,生活有保障。”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李青霞已经达到脱贫要求,2019年她向村委申请摘掉了贫困户“帽子”。“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也知足了,不能什么都靠公家,给政府添麻烦。靠自己的双手,我们一定会把日子越过越好。”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李青霞十分满意。
责任编辑: 张娅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