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 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城区样板”

发布时间: 2024-10-22 08:50:45 信息来源: 晋城新闻客户端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主战场、主力军,近年来,城区坚持以党建引领聚势赋能,聚焦群众需求,不断探索、持续创新,形成了“党建引领、五化赋能”的基层治理实践,全力打造新时代基层治理“城区样板”。

强化党建引领

坚决扛牢政治责任

城区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纵向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5级架构;横向吸纳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4类重要力量,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汇聚强大治理合力。全面推行“吹哨报到”机制,在社区党组织的发动下,有效调动在职党员、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物业人员、志愿者5支队伍,2.7万人亮明身份、靠前服务,参与城市建设、安全稳定、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真正实现队伍统管、资源统用、治理统抓。

家住开发区街道东圣社区君悦湾小区的陈亮梅女士因油烟机出现故障,通过手机云祥微邻里小程序,一键呼叫社区“能人巧匠”马师傅帮忙处理。从马师傅接到电话,到维修好油烟机,不到一个小时。“现在办事特别方便,只需要在手机上一键呼叫',就会有志愿者或者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为我们服务,感觉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陈亮梅说。东圣社区实施的“1+3+N”服务体系,汇聚了社区党员干部、专职网格员、物业公司人员,还深挖社区“能人巧匠”,建立了“三色”先锋服务队伍、居民志愿服务队伍和社会专业服务队伍,将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位社区居民身边。

此外,为破解社区“权小责大”问题,城区按照“驻地单位业务领域之外、在职党员八小时之外”由社区主导原则,赋予社区对驻地单位的考核打分权、对辖区党员的评先评优权、对公共事项的参与主导权3项权力,确保“小马”拉得动车、社区推得动事。

突出“五化”赋能

积极探索多维治理路径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良好的社区服务对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凝聚力以及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城区突出“五化”赋能,积极探索基层多维治理路径。

网格治理精细化。聚焦“精”,将原有518个网格精细调整为789个,将原有13类45项网格员工作职责精简优化为12类30项;聚焦“实”,三级综治平台一网统筹实体运行,巡查走访、首接负责、“六步闭环”等工作机制实现常态化运行,公安、消防、物业等8支力量7998人下沉入格、组团服务;聚焦“优”,创新实施“网格+”系列工程,“警网融合”联调联防、“物网融合”进门入户、“属地+部门”协同共治。今年以来有效处置消防隐患、矛盾纠纷、利益诉求等各类网格事项4.5万余件,基层治理乘数效应持续释放。

社区服务市场化。服务事项上,下沉131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帮办水暖电气视网等6项社会服务事项,拓展送餐、保洁、维修等N类生活服务事项;服务方式上,创新窗口办、自助办、帮代办、上门办“四办”模式,整体推广、全面覆盖;服务主体上,引入市二院、祥达、合聚等第三方机构,市场化运营“护士到家”“厚福养老”“大食堂”“一米工坊”等115个生活服务项目,让居民办事不出社区,需求在家门口解决。西街街道前书院社区围绕“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所乐、食有所安”五项基本服务功能按需设置或整合资源,联合教育培训机构升级“书院小学堂”,解决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问题;开设“社区大食堂”,为独居老人、新就业群体、环卫工人等社区人群提供免费或实惠饭菜,让居民胃暖心暖。

物业管理规范化。管理职能上,组建区政府直属物业事务服务中心,全面承接市级下放的21项住宅物业管理权限,明确区、街道、社区三级物业管理机构承办事项,职能清晰、权责匹配。管理机制上,建立物业管理服务达标清单,规范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形成物业企业“准入—选聘—评价—退出”闭环,2023年,5家不合格物业企业被清退。管理模式上,探索物业服务“酬金制”管理,鸿禧山庄、华夏星园、银杏等11个试点小区初见成效,居委会、业委会(物管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模式推动物业服务质价更加相符、群众更加满意。

多元共治常态化。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点共建,市、区两级156个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包联社区、21225名党员干部主动下沉认领事项;驻地单位共驻共建,382个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共享资源、共商事务、共办活动;“两企三新”入驻共建,1884个各类社会组织、1018个非公企业、46个新业态企业发挥专业优势,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志愿者联动共建,380支服务队伍10030名志愿者活跃在公益慈善、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北街街道泽颢社区紧紧抓住辖区内企业多的优势,以社企融合为方向,以打造“新新相融”品牌为牵引,探索了“一核引领、双融共建、三化服务”治理模式,构建了多方联动、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居民和企业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明显提升。古书院社区坚持以“自治德治法治”融合为内涵,加强和完善社区协商议事制度,引导发动居民自觉有序地参与社区治理,逐步形成了“双向问事、四级议事、五方理事”的“245”居民自治模式,推动社区更和谐、居民更幸福。如今在城区,居民参与共建、民主议事、邻里互助蔚然成风,形成全员齐上阵、治理大合唱的生动局面。

治理手段信息化。打造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全区90余万条“人、房、物、事、地”等各类数据,做到底清数明、动态更新;“城e办”手机客户端涵盖基层党建、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居务监督等功能,链接居民43.68万人;运用智能服务终端,设立8个镇街政务服务超市,安装111个社区政务、医保、社保等社区自助终端,让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推广智能运用场景,普及智慧安防、智慧停车等基础智能管理手段,推广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智能运用场景,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具品质。

坚持机制创新

全面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城区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系统工程,健全完善“区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上下协同作战”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群众抓发展、强治理、惠民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将治理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区委常委以上率下、一线作战,党员干部全员上阵、合力攻坚,用最短时间、最小成本完成西北环60万平方米征拆任务,建成、回收34所学校,改造148个老旧小区,老城改造一期75万平方米回迁楼交付使用,为晋城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样板区建设凝聚强大合力。坚持“择优选人、精准育人、待遇留人”原则,一体推进“招引育用”全链条优化升级,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一线贡献力量、建功立业。近3年,先后招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927名,补充教师644名,招录网格员、社区工作者1603名;引进高层次及专业技术人才82名;培育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325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坚持“输血”“造血”双管齐下,全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帮扶、社会参与、群众自筹”多元保障机制,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资金帮扶、项目建设、阵地建设等方式参与基层治理。近3年,区财政投入8.3亿元,带动22家企业、撬动社会资金25.6亿元投入基层治理领域。同时,通过“公益+社会化”方式,整合村(社区)资源,因地制宜实施产业项目35个、设施提升项目37个、民生服务项目43个,为集体增收9500余万元,全区83个村(社区)集体收入均超过10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