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县城看发展】建设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

发布时间: 2022-07-04 08:36:58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6月28日,雨后初晴,文水县开栅镇文倚村新改扩建的文化活动广场上,绿植青翠欲滴,乡亲们坐在文化长廊上乘着凉风,唠着家常。“油路到门口,公交到村头,家电全都有,网购也不愁。这日子越过越有劲。”村民陈耀霞笑着说。
  文倚村党支部书记周佳向记者细数村里近年来发生的变化:集中供暖管网通到家家户户,1349户居民再也不用烧煤取暖;新改扩建的文化活动广场全新亮相,大家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村间道路布设了238盏太阳能路灯,夜里照得到处都是亮堂堂的;积极发展畜禽养殖项目,带动村民创业增收……文倚村发生的变化是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县城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改善。
  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乡村,县城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关键支撑。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县城在我国城镇化战略中的功能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

稳就业,育产业,县城发展特色多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有利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衔接配合。然而,县城发展却不可盲目求“大”。
  “我省深入实施大县城战略,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县城战略中的这个‘大’不是单纯地指人口规模大,而是要稳定扩大就业岗位,提升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形成较‘大’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对促进城乡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起到支撑作用。”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史文正说。
  《意见》中提出,要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五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对大城市周边县城,要融入邻近大城市发展,主动承接人口、产业、功能疏解,强化快速交通连接,发展成为卫星县城;对专业功能县城,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对边境县城要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和边境贸易等功能,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和守边固边能力;对农产品主产区县城,要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要有序承接生态地区超载人口转移,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发展适宜产业和清洁能源;对人口流失县城要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
  史文正表示,简言之就是县域发展差异化,每个县城都要找到自己的功能定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千城要有千面。
  有产业,县城才有吸引力。
  阳城县立足丰厚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唱响“悠然阳城、康养胜地”品牌。突出龙头景区引领,皇城相府景区持续推进五村一体化发展,实施“太行古堡”联动联营,带动周边6万多农民受益;大力推进以旅游为导向的田园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建成县城周边田园经济生态圈和5000亩的休闲农业经济带;开发出相府蜜酒、析城山小米、曹馍馍等旅游商品。2021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500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
  强优势,县城才有竞争力。
  盂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进程,建设了风电、光伏、火力煤层气、水力发电等一大批多领域新能源项目。目前,全县新能源发电项目装机容量占全县总装机容量的31.64%。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盂县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黑色”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个煤炭资源型大县走出了一条低碳环保、生态循环的发展新路。

补短板,强弱项,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

《意见》强调,坚持“一县一策”,以县城为主,兼顾县级市城区和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科学编制和完善建设方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明确建设重点、保障措施、组织实施方式,精准补齐短板弱项,防止盲目重复建设。
  全长约6.53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从阳煤氯碱厂区北部延伸至松溪河南岸,高压电缆、通信电缆、给水管、工业污水管、中水管线等尽入廊中。这是我省首个应用叠合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技术的工程,也是昔阳县首个PPP项目。与传统的湿法作业相比,预制+装配式作业使工地告别了脏、乱、差,建筑垃圾大量减少。综合管廊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为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保驾护航。
  完善市政交通设施;畅通对外连接通道;健全防洪排涝设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老化管网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数字化改造……聚焦县城短板弱项,《意见》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增进县城民生福祉,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史文正认为:“此次《意见》的出台是我国既往城镇化政策的集成和升华。我省近年来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为深入贯彻实施《意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积极推进市政综合管廊建设之外,我省住建部门还对城市供水老旧管网分步实施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节约水资源;持续推进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扩容,对生活污水处理负荷率高于85%的县实施新建、扩容及配套管网建设;持续抓好城镇燃气老旧管道更新改造,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城市安全运行;支持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设备建设,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逐步实现自行车充电设施全覆盖。
  社区是承载居民美好生活、完善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响应国家关于城镇化建设补短板的决策部署,受省住建厅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了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我省大力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优先配建“一老一小”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力争到2025年,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不断完善,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

续文脉,护生态,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

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在演进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文化印记,是城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意见》围绕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打造蓝绿生态空间,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等。
  记者从省住建厅了解到,我省正在加快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规划修编,科学指导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开展,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持续改善遗产地人居环境,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格局。
  平遥古城因强降雨受损严重的5处城墙日前修缮完毕,传统夯筑工艺与现代科学检测技术的完美结合,既保证了修缮质量,又最大程度呈现了古城墙的原貌。古城内外,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山西建投六建集团建设者忙碌的身影。项目总指挥张存贵告诉记者:“项目部坚持功能提升与文物保护并重,施工中采取了严格的监测措施和科学作业方法,保障文物安全和工程实施。项目竣工后可彻底解决古城供水供电、管网容纳能力不足问题,并为城内居民‘煤改电’、旱厕改造等奠定基础,提升古城旅游环境及品质。”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省倾力打造蓝绿生态空间,全面排查整治黑臭水体,加快推进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城镇新建建筑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稳步推进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在政府投资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工程中,率先推广应用绿色建材,逐步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县城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结城乡的重要节点。省住建厅创新举措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延伸,鼓励采用“1+N”模式建设1个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通过管网延伸,同步收集处理周边N个村的生活污水;引导各地积极探索和推进城乡环卫市场化、一体化进程,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公司运营,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走向专业化、精细化、常态化;逐步完善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推动已建成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向城边村、城郊村辐射,进一步提高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百米高楼拔地起,高架公路穿城过,产业集聚活力奔涌,居住社区设施完善,一幅县城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在三晋大地徐徐展开。(本报记者晋帅妮 实习生韩雨璋)


责任编辑: 张娅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