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关切高质量发展|翻过“贫困”山,通向“幸福”站——脱贫攻坚“歼灭战”里的小故事

发布时间: 2019-12-17 08:50:00 信息来源: 新华网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据新华网 12月16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切高质量发展)翻过“贫困”山,通向“幸福”站——脱贫攻坚“歼灭战”里的小故事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题:翻过“贫困”山,通向“幸福”站——脱贫攻坚“歼灭战”里的小故事

  新华社记者曹智、孙仁斌、侯雪静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大板村村民在采摘辣椒(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龙雷 摄

  年终岁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要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

  如今的神州大地上,数以百万计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心手相连、众志成城,书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只有动起来,才能富起来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大板村村民在收获红薯(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龙雷 摄

  “村民们请注意,最近村里要召开社员大会,请大家伙儿踊跃参加……”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蒙县)大板镇大板村村头的大喇叭里广播声阵阵。走进村委会新建设的二层办公楼,人头攒动、十分热闹。

  驻村书记刘晓东正带领村干部们研究年底给贫困户分红的事。会计熟练地按着计算器,屏幕上跃动的数字代表着贫困户们年底的“收成”。

  “光伏发电项目每人分红180元,辣椒种植每户250元……”62岁的村支书包德柱戴着花镜认真地盯着账本念叨着。

  工作间隙,刘晓东向记者介绍起大板村的情况:全村528户,1887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4人。最近几年,通过发展光伏发电、农业合作社、生态旅游等,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过去东北农村有‘猫冬’的习惯,村民们待在家里,打麻将、喝酒,时间白白浪费了。这几年,我们秋天收获的农产品要包装处理后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各地,还要商议来年的种植项目、准备棚菜育苗。只有动起来,才能富起来。”刘晓东说。

  黑土地上,处处孕育致富新机遇。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伴着《乌苏里船歌》,记者走进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 59岁的八岔村建档立卡脱贫户尤喜志正忙着检修渔船、修补渔网。

  2016年5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众。习近平总书记说,在祖国大家庭里,56个民族是亲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近年来,八岔村和北京一家企业合作,引资1000万元,在乌苏里江搞起旅游业。同江市委常委、八岔赫哲族乡党委书记高学智说,赫哲族祖祖辈辈用船打鱼解决温饱的时代已成为过去,赫哲人用船发展旅游增收将成为新的致富方式。

  “今后打鱼,是给游客尝尝鲜,我们也能增加收入。”尤喜志笑着说。

  赫哲族巨变背后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反贫困斗争。至2018年底,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602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2519万人。

  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报告称“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盛赞中国减贫方略,称“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来到盐井村,对贫困户进行病情随访(12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重庆,武陵山区腹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

  一排排巴渝风格的“小洋楼”依山而建,街道宽阔整洁,医院、学校、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65岁的贫困户谭弟槐,以前家住在高山上,一家人挤在一座破旧的土坯房里。“从村里到场镇走山路最快要1个小时,家里几亩坡地,种点玉米、土豆,没什么收入。”谭弟槐回忆说。

  2018年,谭弟槐在政府帮扶下,从高山上搬迁到安置点。新房是一座二层“小洋楼”,出门就是公路,屋后流水潺潺。

  如今,谭弟槐儿子外出务工一年收入3万元左右,自己从事公益性岗位年收入6000元,加上养老金、资产收益分红等,全家年收入近4万元,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在2018年彻底摆脱贫困。

  “以前不敢想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现在都有了。”谭弟槐自豪地说。

  在中益乡华溪村,65岁的贫困户谭登周原本在2017年摘掉“贫困帽”,但2018年意外摔伤,让一家人面临返贫风险。“摘帽不摘政策”,医疗救助解了谭登周燃眉之急:医疗总费用15万元,报销金额14万元,报销比例90%以上。

  目前,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贫困发生率从12.7%降至不足1%。

  “全县360余户已脱贫但遭遇变故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边缘户,是当前帮扶的重要方面。”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扶贫办主任何德华说,当地在继续推动贫困户脱贫的同时,防止已脱贫户返贫,真正做到“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发生率从10.2%降到了2018年底的1.7%,6年时间减少了8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越是到后期越要注意脱贫质量,越是要夯实脱贫基础,越是要发挥“绣花”精神,在最薄弱的环节做最细致的工作。

  脱贫奔小康,点燃新希望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为华溪村村民谭登周测量血压(12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23岁的麦尔哈巴·乌拉伊木是新疆疏勒县巴合齐乡巴合齐村人。因父亲重病、家庭贫困,2014年高中毕业她放弃了高考,帮母亲照顾父亲和弟、妹。父亲去世后,她和母亲帮人摘棉花、打零工度日。

  “很多村民都在建设富民安居房,我家给父亲治病花光了积蓄,还借了1万多元债,一家4口只能挤在土坯房里。”麦尔哈巴回忆道。

  2017年4月,听说援疆企业山东如意纺织正在招工,待遇优厚。麦尔哈巴报了名,借助产业援疆的“春风雨露”,麦尔哈巴坚持不懈学习国家通用语言、钻研纺织技术,进厂1年时间,她就掌握了前纺、后纺、包装等生产技能。如今,她已从一名普通纺织工成长为管理的60多人的车间主任。2017年底她帮家里还完了债,2018年底建起了80平方米的安居房,实现了全家脱贫。

  “我一直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如果没有产业援疆的好政策,我的梦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麦尔哈巴感慨地说。

  过去一年,巴合齐村1000多名年轻人中,除了上学的,已实现100%就业,进纺织厂工作的就有400多人。

  在新疆疏勒县巴合齐乡巴合齐村,麦尔哈巴·乌拉伊木(右)和母亲(左)、妹妹在富民安居房中享用午餐(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兵 摄

  越是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越要发力攻坚。

  辽宁省阜蒙县大板镇大板村77岁的贫困户丁玉坤家日子越过越“热乎”。“穷了大半辈子,如今这日子总算透亮了,将来孙子大学毕业了,一家人的日子就更红火了。”老丁坐在炕头“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眯起眼笑。

  丁家以前日子过得苦,丁玉坤和老伴杨桂琴没有劳动能力,儿子丁海成遭遇车祸常年瘫痪,孙子正上大学,全家的生活全靠儿媳孙凤珍打零工支撑。最近几年,村干部为丁玉坤全家办理了低保,又为他申请扶贫资金帮助老丁养了三头驴。

  今年老丁刚得到消息,村里又为他家协调2万元资金,一家人正准备买几头猪崽搞养殖,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国务院扶贫办透露,预计2019年全年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截至2019年底,95%以上的贫困人口可以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可以摘帽。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即将全面兑现。(参与记者:赵宇飞、王建、刘兵)


责任编辑: 莫潞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